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20:43:49

一庙一善堂,见证两地民众美好向往

发布时间:2023-04-21 13:54

“当时来岐阳古道趁墟的乡民,不少都会顺道到龙母古庙祭拜龙母。”孔灿均表示。“龙母崇拜”是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也是岭南一带重要的民俗之一。据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考察论证,确认龙母的出生地为广西藤县。传说中,龙母名为温凤娇,生于战国时楚顷襄王九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曾拾卵豢龙,养育五条小龙且带领乡亲星宿说理防御水旱灾害,后被尊为“龙母”。

W2a

▲易地重建后的大沥黄岐龙母古庙。

据考证,黄岐龙母古庙最早设于雅瑶水道南岸码头边,最早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南海县志》有所记载。据传,黄岐龙母古庙来自德庆悦城,相传有一年发大水,一尊龙母木雕像随江水顺流而下,一直流至当时的黄竹岐。该木雕像被当地善信迎上岸,并在渡口供奉。后信众在渡口处建起龙母古庙,用于奉祀龙母。

南海区黄岐龙母文化协会秘书长罗容卿介绍,历史上的龙母古庙曾被毁,庙舍荡然无存,直到1996年才在岐阳古道旁易址重修,考虑到原古庙旁有观音庙、三娘庙各一座,便将三间庙宇联同一起修建,于1997年农历四月迎来重光。时至今日,龙母诞庙会、龙母诞锦龙盛会仍是万人观瞻的盛事,也是大沥黄岐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拜龙母、看龙船”仍是广佛两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W2b

▲古道旁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共济善堂。

一条古道,见证商贸繁华;一间古庙,护佑一方平安;一座善堂,传承百年仁风。探寻历史上的岐阳古道,除了龙母庙外,也离不开始于1921年的共济善堂。据记载,黄岐共济善堂设于岐阳古道中段东侧,于1921年秋动工,次年5月建成投用。善堂为当时乡贤呼吁筹办,目的就是抱着和衷共济、造福桑梓的愿望,取名“共济”即寓意“同舟共济”。善堂开办之际,有中西医驻堂应诊,假日不休息,设有留医所、留产所、方便所等场室,具有赠医施药、赈济贫黎的公益功能,是当时较为完善的慈善机构。

既为早期慈善机构,运作所需经费从何而来?“善堂如遇经费困难,村中善长仁翁定会鼎力支持。”孔灿均介绍,善堂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捐款筹资、土地租金及地方公款,其中地方公款大部分也来源于当时龙母古庙所募集的善款,“设于古道上的墟市带旺了龙母古庙人流,古庙募集善款用于善堂支出和古道旁的黄岐小学日常运作,这大概就是最初的传递善意行为。”

曾经的岐阳古道之上,龙母古庙与共济善堂近在咫尺,如果说祭拜龙母是一种祈求美好生活的形式,那么,共济善堂的创办就是一种具象化的向善行为。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