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下辖烟桥村村民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历经500多年风雨洗礼,烟桥村新旧建筑夹杂,既保留了古村淳朴原貌,又有着现代风格。这裹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群,规划严整、肌理尚存。行走深巷,岭南水乡烟火气宁静地隐匿于繁闹都市中。
烟桥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可谓是人才辈出,名人荟萃。据史料记载,清代烟桥村出过多个进士和举人,秀才、武生更是多不胜举。村中有这样一副对联正说明此,即:“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胜地英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据史料记载,烟桥村的祖先本在中原,为避战乱,经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到佛山南海九江镇石龙村,后迁到此处,正式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地理位置形状和村庄布局如一展翅飞燕而得名为“燕桥”,旧称燕桥村。
为何又改名烟桥呢?据村裹老人介绍,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清代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
走进古村,四周河涌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古村历来人杰地灵,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烟桥村首位进士何文绮对村落影响深远。他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正五品官)。他参与策划三元里抗英、九江桑园围决堤救灾,被光绪皇帝封为“郡国乡贤”。
晚年回乡,何文绮教导朱九江读书为人,后来朱九江中进士为官,晚年返乡教书,也是受何文绮的影响。在朱九江的学生中有康有为等名人,康有为的治学之路也是沿着朱九江的路径。
据族谱记载,何文绮当官告假回乡及后来辞官回乡的多年间,风义乡里、敦教乡人、造福桑梓。首先,他捐资倡建堤围、办义仓、抚孤济贫,又倡议殷富大户乐助捐出数百金成立粮务公项,置产业收息,每年三月,先由粮务公项垫立当年银米,年底再收还,为乡民排忧解难,深得乡民爱戴。其次,他出钱出力主持编修族谱,重建、维修祖祠,申建“节孝”牌坊,修建“方严书舍”,敦品励学,亲力撰写“何氏六世祖祠”楹联、“敦叙堂家训”“一经堂家训”敦教乡人。除此以外,他敦睦乡邻,当时粤俗械斗成风,他多次劝退平息乡邻争斗,使烟桥成为民风淳朴的乡村。
何文绮不仅其人物故事流传一方,其“知廉耻、行正道”的信念也已深入烟桥村村人的骨髓,乡贤遗风延续至今。烟桥村族谱中记载着“若夫在家不孝,出仕不忠、交友不信、处世不义,本实先拨,才艺虽多,亦不足观矣”,告诫族人如果做人不孝不忠不信不义,那么即使才艺再多也没有用,以此勉励子孙后代、子孙后裔堂堂正正做人,知廉耻、行正道。
▲大型烤瓷展示的烟桥古村。
▲烟桥古村平拍图。烟桥村居委会供图
▲何氏六世祖祠。
▲烟桥村航拍图。
文/图 欧阳志强 黄佩莹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