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间银行闪电倒闭、瑞士信贷爆雷之后,美国联储局本周三仍然宣布加息0.25厘。虽然比银行风暴之前,市场估计加息0.5厘低,但在风暴中继续加息,被认为是一种“负责任地控制通胀的态度”。
但事实是,联储局一边收水,另一边大手放水。关键是在硅谷银行倒闭之后,联储局出手“兜底”,推出1个全新的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该计划允许美国的银行利用其持有的美国国债或其他债券作为抵押,从联储局获得最长1年期的贷款。
这个计划的用意是针对硅谷银行早前挤提时,要亏本出售持有的债券筹资,但是沽债暴露了亏蚀,又进一步触发挤提。如今按这个新计划,银行拿债券到联储局就可以贴现。计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去用债券做抵押,要按债券现值计价,而这个计划是按债券的面值计价。换言之,即使债券跌了价,仍可以按原价去抵押借钱。
按更大范围的资料估算,美国银行持有的、可以通过“银行定期融资计划”借钱的债券总规模达到4.4万亿美元。换句话说,联储局制定了1个最多可达4.4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放水大计,250亿只是第一步。这个计划的放水规模,甚至超过新冠疫情时美国政府进行的4.19万亿美元量宽。
美国因为有美元霸权,可以不断印钞票,有钱就是任性,可以无限包底。相对而言,瑞士央行的情况就比较差了。早前瑞士政府做媒人,催迫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去收购出事的第二大银行瑞信。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形容,这次收购与其说是瑞士政府提议收购,不如话是政府对瑞银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去收购。因为瑞信一旦爆雷,对瑞士是生死存亡的事情,瑞士本身也需要救援。
瑞士央行介入收购,最富争议性的是将瑞信价值170亿美元的AT1债券,一下子归零,搞到这些债券的投资人极度不满,目前正酝酿打官司。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央行可以决定债券归零,其实,AT1是“补充一级资本”的简称,这种债券也被称为Coco债,源自contingent convertible(应急可转换债)两个英文字的首两个字母,Coco债与一般的可换股债券不同,一般的可换股债券,投资人可选择由债权转为股权。
而应急可转换债的转换权在于银行。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低的时候,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
瑞信已归零的Coco债更夸张,产品条款中,在资本充足率不足而转化为股权的条件之外,瑞信还把监管机构的决定权也纳入了可转换事件中,就为这次瑞士监管机构在瑞银收购中将170亿美元的AT1债券归零埋下伏笔。
总括而言,瑞士的财力有限,惟有打擦边球,迫瑞银合并瑞信,虽然挽救了瑞士的信誉危机,但将瑞士的两大银行合并,就会出现“大到不能倒”的风险,往后万一瑞银出事,一定要瑞士政府包底。美国联储局的境况不同,可以不断印钱救市,代价可能是下一波的恶性通涨,会在3个月或半年之后浮现。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