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勇
当前的香港正迎来绝佳的发展形势,复常进展顺利,特区政府推出政策得力,国家支持又源源不断,全社会上下也形成了聚焦发展的高度共识,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在如此大好的发展局面之下,香港更要把握好发挥独特地位和优势的方向路径,把握好新阶段关键期香港必须深入反思的关键问题,全力推进“八大中心”建设,尤其是国际创科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设。机会不可能一直停留等待香港,机遇“窗口”也可能一转即逝,香港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推动发展实现突破。
过去几天,香港有两场重要的会议举行,一场是22日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第二次会议。会议聚焦讨论了香港在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香港与内地不同区域合作的工作进展、未来重点推进项目以及具体工作计划。
另一场是23日的“特首顾问团”首次会议。会议按顾问团成员分组分为三节,即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创新与创业,以及区域与环球协作分组。聚焦讨论香港在现时的国际环境,包括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环球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金融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环球趋势下,面对的机遇和发展。与会者建议香港在巩固和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应突破传统思维、谋求政策创新,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对外交流和强化区域联系。
勿有“慢悠悠”“等等看”心态
这两场会议看似寻常,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客观的事实,也即香港特区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对于摒弃干扰、加快发展存在着高度的共识,并对香港自身拥有的优势、短板、机遇和方向等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是香港不断向前迈开步伐的先决条件。回顾过去几十年,香港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关键就在于社会缺乏方向、缺乏定力、缺乏共识。
发展的共识有了,发展的方向更不能走错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八大中心”,这“八大中心”的每一个中心都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香港价值的真正体现。但从发展策略的角度而言,每个中心都有各自的特征,也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例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目前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总体而言,发展的方向十分清晰,路径也十分清晰。而对于像创科及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范畴,香港则不存在“巩固”的情况,因为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的是政策引领的工作。
以国际创科中心为例,香港的优势在于基础科研实力和总体环境优越,但缺点在于未能形成集群效应,也未能形成大的合力,当中的关键就在于创科生态圈仍艰难地处于建立过程中。但是,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香港的障碍也在不断消除。举例而言,创新科技的快速演变,除了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更需要有应用场景让大家去快速测试。无论是产品或服务,应用场景可以让创业者和消费者在很短的时段内“试错”、“试成”。以前香港的市场只有700多万人口,但现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有8000多万人口,市场无疑更大,应用场景也会越大。在可见的未来,香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与创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聚焦创科,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不论是施政报告还是预算案,都推出了大量措施。当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但香港也要及时因应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调整措施。尤其是在吸引人才及企业方面,需要有破格之举,绝不能“慢悠悠”、“等等看”的心态。
文化艺术人才也要抢
创科之外,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同样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推动。香港要增强文化自信,利用好贯通中西的交流平台优势,不断强化香港的角色和作用。当今世界形势剧变,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的重要桥梁,要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发挥作用,讲好香港故事及中国故事。
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建设,核心在于人才。香港既要在政策设计上便利更多人才来港,同时也要着力于培养本地人才。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政策,例如,香港演艺学院须研究长远在本地以至大湾区内培育文化艺术人才的定位及角色,并考虑在北部都会区设立另一校舍,以及增加非本地生比例。报告亦提出拨款支持那些从未获资助的新晋艺团和艺术工作者,以及推出新的计划,资助有志于文艺界发展的毕业生在西九文化区及艺团实习,协助他们投身业界,等等。坦率地说,这些政策固然好,但格局仍然不够大。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这方面的政策研究,全力加快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引进、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加快创科和文艺交流中心的建设,关系到香港的长远竞争力,期待香港未来发展布局“南金融,北创科”,“中间有文化”,抓住机遇,在中央支持下用好内地和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创新科技和文化产业成为香港经济发展新引擎。
智库研究员
原标题:锐评/香港“两大中心”建设需有紧迫感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