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府地区,提起“长堤”,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广州珠江河畔的长堤。但在江门,也有一处“长堤”。江门长堤,地处蓬江河北岸,指的是蓬江大桥下堤东路至胜利大桥下堤中路这段不足一公里的沿江马路。
▲20世纪50年代的长堤景观。江门市档案馆供图
▲当年从江门至广州的船票。网友供图
▲长堤岸边绿树掩映。
▲长堤路上的文创标识。
▲从蓬江大桥上俯瞰长堤。
▲清朝康熙年间《潮连司图》,其中标注江门墟端口处,位置便是如今的长堤一带。数据图片
▲民国卅八年记录的长堤钓台外江边“花尾渡” 《江门埠全景图》截图。
此地现存建筑大多不足百年,但传世事迹可溯至明朝。这裹曾是“古冈八景”之一“江门晚渡”所在,也是明代大儒“白沙先生”陈献章垂钓讲学之处。民国时期,这裹仿照广州城建风格打造沿江马楼骑楼群,繁华时人称“小广州”;20世纪大部分时间,这裹是西江航运枢纽,“花尾渡”通往广州等地。如今,这裹不复当日千帆云集的盛况,但“向晚绿杨归渡暝”的闲适却让人向往。
▲如今长堤垂钓之处,多是昔日码头、埗头。
▲五号码头犹在,却变消夜胜地。
▲如今的长堤骑楼群,已近百年历史。
▲如今已经闲置的船员俱乐部。
近年来,江门积极推动长堤创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于今年1月通过了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专家评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遥看烟际楼台迥”的长堤风貌街,将呈现不一样的风情。
“杜若洲边蹙锦纹,潮生潮落过江门。”明朝诗人许炯所写的“江门”,就在如今的长堤一带。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时,新会县民众在蓬江河北岸蓬莱山西坡上开辟墟场,称作“江门墟”。后来随着蓬江河道南移,“江门墟”扩展岸边滩地。从明朝成化年间起,蓬江北岸成了“日日来鱼虾”“商船夺港归”的热闹墟集。至明朝万历年间,这裹店铺密集,街市繁荣。每当黄昏向晚,远灯明灭时,江上千帆云集,景色动人,时人誉为“江门晚渡”。因当时江门属新会管辖,“江门晚渡”成为新会“古冈八景”之一。
“世上自有郭璞眼,江门水作龙门看”,祖籍新会的一代大儒“白沙先生”陈献章对当时的“江门墟”情有独钟。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陈献章回乡侍母。据《江门市志》及江门著名书法家黄兆纪所着《钓台史话》记载,“江门墟”附近有大石卧于江边、退潮时露出水面,形如探水石龟。陈献章以此石为基,搭建伸出蓬江的半月形高台,并在岸边建书院,每日与门生及好友谈经论道,闲时垂钓为乐。
▲现存的“钓台故址”。
清朝乾隆初年,白沙先生后人修葺钓台,并筑起一座三进式院落,建筑庄严宏大,人称“江门风月”,成为乾隆年间新会八大名胜之一。随后,钓台及院落几经废毁重修,只剩院落后座。1979年,江门市政府拨款重修院落后座,命名为“钓台故址”。这裹摆放了陈白沙画像和名士赠送的匾额“岭南一人”“岭学儒宗”“先生有钓台”等,还收藏着陈献章弟子后人所赠的楹联等文物。
钓台故址就位于如今的长堤钓台路口,现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堤上最古老的历史遗址。
▲长堤某处建筑外立面,兼具多种风格。
▲嘉誉堂内干货齐备,建筑风格有澳门特色。
▲店招仍存,门窗紧闭。
▲长堤设置的铜像,再现当日卖货盛景。
文/图 陈卓栋 谭耀广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