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倡港再工业化须融入大湾区

2023-03-22 09:53

MAZ01P01210323 copy

▲理大航空服务研究中心与航空业界合作,进行飞机维修等研究,并设有多种先进设备,包括图中装有激光末端执行器的工业机械人。理大提供

创校以来,一直在香港工业发展扮演重要角色的理工大学,近年不仅在金属制造、纺织和设计等推陈出新,更涉足航空、航天科技应用等高端工业技术。负责研究及创新范畴的副校长赵汝恒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理大在香港“再工业化”进程上已奠定基础,尤其理大独有的工业中心,但由于香港工业生态链未够完善,内部需求有限,要突破必须融入大湾区及国家发展,“香港可扮演大湾区的‘大脑’,主力基础研究及转化,但生产部分则可移师内地。”

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早在1976年成立,历经数十年发展,近年转型为科研产品实际应用的测试场地,目前主要提供建筑、复合材料制作、数码化制造、电子及智能自动化等范畴的技术支援,设有各种先进设备,包括多款3D打印机、烧焊设备等。

“香港最难是生产样品”

MAZ03P01220323 copy

▲赵汝恒表示,理大自设工业中心,对推动再工业化过程有极大优势。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香港基础研究发达,但“大学的研究难以走出实验室,变成可用的产品”,在发展再工业化过程中却为人诟病。他表示理大自设工业中心,在推动再工业化过程中有极大优势,“不但是有各种先进设备,单单要有一群熟悉这些机器的工作人员亦不容易。”赵汝恒指,理大的研究转为实际应用前,一般在工业中心内先制作样品,“生产样品后不断改良,最后才能找厂家大量生产,但目前香港最难就是生产样品。”

香港倡议再工业化多年,对于如何让工业“复兴”,赵汝恒坦言,香港当前挑战,在于未能完整建立工业生态链,“有时大学做完科研,却未必在香港可以实际应用,变相浪费了香港的人才。”赵汝恒认为,香港再工业化的纵深须面向大湾区及内地城市,“不放眼大湾区,香港只会是一个孤岛,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写文章和研究。”

叹工程学系未受尖子青睐

他表示,再工业化过程与大湾区合作尤其重要,香港应扮演“大脑”的角色,成为区内研究及转化科研结果为应用产品的基地,而生产工作可交由邻近城市负责,“譬如东莞较擅长零部件的生产,应用产品可在当地进行”,他强调不同地区各有所长,不一定把所有生产程序,都集中在香港进行。

另外,香港年轻人欠缺野心与冒险精神,亦令香港再工业化遇上障碍,他指,工程学系在再工业化过程必不可少,近年却未受尖子青睐,“年轻人欠缺发展野心,如果能在工程界别开发新产品和技术,他们的成就和收入可以远胜医科生,但要冒的风险很大,家长也未必鼓励。”他认为社会发展需要进取的人才,目前理大亦鼓励学生从事研究,包括推行“本科生研究计划”,期望日后会有更多本地学生,愿意修读研究生课程。

香港工业自1990年代式微,赵汝恒认为,透过再工业化复兴实属必要,“一直以来香港的经济模式比较单一,难有突破。世界上的经济新宠,都有自己的产品开发,离不开工业化。”他认为本地大学工程学系有优势,有空间大力发展,“环保材料、建筑材料一向不差,相信未来在碳中和范畴,包括研发新能源、新材料都能好好发挥。”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