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不易在短时间内垮台。所以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们往往更加青睐蓝筹股,因为觉得足够“稳”。
然而最近金融巨头瑞信却用一出“百年基业,毁于一周”的荒诞悲剧,给全球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投资风险教育课:即便巨头大而不能倒,也不意味着你稳而不会亏。
瑞士救瑞信,不惜“背信弃义”
过去一周,全球股市都被欧美银行的破产危机搞得跌跌不休,投资者们翘首盼望欧美政府赶紧出手救援。
大家千盼万盼,终于在周日深夜盼来瑞士政府公布解决瑞信危机的方案:让瑞银集团出手收购瑞信。
▲瑞银集团出手收购瑞信。
但是方案一出却让世界大失所望,因为这不是剜肉补疮,简直就是杀鸡取卵呀!
根据方案,每22.48股瑞信股份可以换取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瑞信每股收购价为0.76瑞郎,比瑞信上周五(17日)收市价1.86瑞郎低了近60%,比瑞信一年前(2022年3月18日)的股价低了90%,相当于瑞信被“一折”贱卖。
更为离谱的是,瑞士政府公布的方案中,还打破了两条金融行业里遵循了千百年的规矩。
第一是违背了债权风险低于股权的惯例。
根据收购条款,瑞信价值160亿瑞郎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被“完全减记”,债权人的权益被完全清零,而股东们却还获得了价值30亿瑞郎(约合32.5亿美元)的补偿。
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个家族,股东就好比家族的成员,而债权人就好比是外人。你们自己把家败了,却还能够分到钱,而借钱给你们的人却要替你们承担后果,这是什么天理?
对于瑞士政府的决定,欧洲三家银行监管机构单一清算委员会(SRB)、欧洲银行管理局(EBA)、欧洲央行银行监管委员会(ECB)联合发声明,强调只有普通股全部记减之后,AT1债券才会记减,故AT1保障高于普通股。
第二是剥夺了股东的知情权和投票权。
为尽快促成此次收购,瑞士政府竟然通过紧急法案,直接绕过了向股东咨询和股东投票等程序。
我们都知道,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公司被卖了竟然不用跟所有者打招呼,简直就是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赤裸裸践踏!
瑞信被收购之前,第一大股东是沙特国家银行,其去年11月以约14.6亿美元收购瑞信9.9%股份的投资,目前持股价值只剩2.15亿美元,损失超过12亿美元。瑞信的第二大股东卡塔尔主权基金和第三大股东沙特私营企业奥拉扬集团,分别持有瑞信6.8%和4.9%的股权,也同样要蒙受巨额的亏损。
▲瑞信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至今持股价值只剩2.15亿美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卡塔尔主权基金过去曾经持有瑞信AT1债券,但目前不清楚是否仍然持有这些债券。不过基本可以笃定,中东投资者在瑞信事件中将会蒙受巨大损失,堪称“冤大头”。不知沙特国家银行知道事件结果,是否后悔上周拒绝救援瑞信?
然而嘲讽的是,在这个收购方案中,虽然瑞信的股东和债权人损失惨重,但是被瑞士政府指派去“救人”的瑞银集团却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交易条款,瑞信投资组合日后首50亿瑞郎损失将由瑞银承担,其后90亿瑞郎则由瑞士政府承担,同时瑞士央行还将向瑞银提供1000亿瑞郎(约1080亿美元)的流动性援助。
按照彭博社的预估,瑞银的财富和资产管理投资资产,在吞并瑞信后将大增至5万亿美元。此外,瑞银还获得特别豁免,保留瑞信依然录得盈利的瑞士子公司,其市场估值就已经是瑞银收购瑞信所支付代价的3倍之多。
有人暴赚有人巨亏,难逃暗箱操作嫌疑
自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因挤兑危机突然宣布倒闭以来,银行业危机迅速波及欧美多家银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瑞士信贷银行。
瑞士信贷银行成立于1856年,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去年总资产达5755亿美元,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1000亿美元,在全球金融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瑞士信贷银行受到较大影响。
3月14日,瑞信发布的上一年度报告中自曝其2021和2022财年的财务报告程序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在财报中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正采取补救措施。而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则对瑞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布了否定意见。
隔日,持有瑞信9.9%股份的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根据监管规定他们持有瑞信的股份不能超过10%,因此无法向瑞信提供财务援助。这一表态引发了市场对于瑞信暴雷的担忧,当天瑞信股价一度暴跌逾30%。
3月16日,瑞士央行同意向瑞信提供500亿瑞郎(约合540亿美元)的贷款,以增强流动性。随后投资者信心稍获重振,瑞信股价一度反弹20%。
3月17日,市场上开始传出瑞士联邦政府意欲撮合该国第一大银行瑞银集团收购瑞信的传闻。
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最近的流动性外流和市场波动表明,恢复必要的信心已不再可能,采取迅速且能稳定局势的解决方法是“绝对有必要的”。面对目前困难形势,瑞银集团收购瑞信是恢复金融市场最近缺乏的信心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也是管理瑞士及其公民面临风险的最佳解决方案。
▲瑞银集团收购瑞信是恢复金融市场最近缺乏的信心的最佳解决方案。
而这个解决方案,基本上就是瑞士联邦政府、瑞银集团、瑞信集团三方在密室里捣鼓出来的,绝大部分股东事先毫不知情,只能被迫接受。
如果说这个方案是事出紧迫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为何在这个方案中,瑞信股东、债权人和瑞银集团的损益竟有天壤之别?
根据最新消息,英美两地有投资者正研究采取法律行动捍卫自身权益,后续进展我们拭目以待。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银行业集体受害
如果说瑞信“一折”贱卖坑惨了股东,那么AT1债券“完全减记”则坑惨了债券持有人和全球银行。
由于瑞士政府将瑞信的AT1债券清零,导致债券持有人血本无归,引发了AT1市场抛售潮。全球各家银行的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纷纷暴跌,其中欧洲各大银行的跌幅尤甚。
3月20日,总部位于英国的汇丰控股(港股代码:00005)有一笔2018年发行的“永久后偿或有可转换证券”,报价从96.87美元跌至76.5美元,大跌21%,另有多只其他AT1债券跌幅也超过10%。
另外受事件影响,昨日汇丰控股股价一度暴跌7.62%,最终收报50.45港元,跌幅6.23%,成为整个港股表现最差的蓝筹股。
上海商业银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表示,AT1债券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被引入市场,其原意是设计出一款新式产品,吸引更多不同取态的资金投资在银行,同时分散银行融资途径,而以其条款而言,在债市是偏向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关于AT1的介绍与特点。
他称,本身AT1的条款就规定,有权在特定情况下,让债券持有人权益受损。但市场一时之间对AT1的恐慌性抛售,一部分是此前未曾注意到此项风险,另一部分是对瑞士当局违反投资常识的做法感到震惊。
▲瑞信AT1债券发生争议。
对于汇控等本地及国际银行股价大跌,林俊泓相信,未必反映信贷风险,反而更多是忧虑日后银行为满足资本比率,令发债的成本上升,影响盈利能力。至于事件对香港银行体系的影响,他预估会受到冲击,但程度会较轻,而环球市场恐慌会否进一步发酵,则仍有待观察。
富途证券交易部高级分析师陆秉钧则指出,瑞士当局的做法是完全颠覆市场认知,打破“在同一标的公司下,持有股票比债券危险”的金融排序。因为在传统商业运作之下,当一间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债权人获赔的优先级别应永远高于股东。
所以陆秉钧认为,此先例一开,将会对金融市场认知带来洗牌式影响,有机会引发市场对全球银行的CoCo债重新估值,以适应新“玩法”,对整个欧洲AT1债券市场造成冲击,包括同样有发行AT1债券的汇丰控股。
他相信,以后如果银行要以此工具进行集资,成本将会更高,甚至因为需求不足而无法发行,进一步拉紧银行流动性。
而对于股市影响,他认为市场对一连串银行事件的认知,可能会由个别事例扩展至整个欧洲银行业的危机,将对股市信心带来中期影响,预料今后市场观望情绪会更为浓烈,不利于股市中短期表现。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