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85周年巡回展览,见证与香港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3-03-16 11:54

▲展场共分四大展区,信息与趣味并重,与公众共同见证香港发展。

时光荏苒,扎根香港的《星岛日报》今年踏入85周年报庆,2月起星岛新闻集团于全港举办“与香港共成长”巡回主题展览,与全港市民一起见证历史变迁。本报记者先睹为快,到访刚开幕的奥海城展览场地,游走场内展区,回顾了本集团的发展历史、重温了历年香港社会大事,不可不提的是假日更会举办主题特色主题活动,适合一家大小前来参观。一页页旧报纸,记下一段段珍贵历史片段。“今天的新闻是明日的历史”,新闻工作从来都是任重道远,特别是今年正值香港走出疫情阴霾,复常重新出发的一年,更添历史意义,星岛将秉持“创新求变,专业不变”精神,继续与港人同行。

▲1979年,香港地铁举行通车仪式;40载后,星岛见证东铁线过海段通车首日盛况。 

《星岛日报》于1938年在香港创办,至1949年《英文虎报》创刊,业务发展更多元化。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全球发行网络最大的中文国际报章之一,今次星岛85周年“与香港共成长”巡回主题展览,就如一次香港历史回顾。位于奥海城商场的九龙区巡回展览于周二开始,展场共分四大展区,信息与趣味并重,展览包括“星岛新闻集团历史及文化回顾”、“香港新闻大事报章及刊物展品”、“当年今日”,及假日增设的“特色怀旧手作工作坊”等,与公众共同见证香港发展。

▲资料室保存了不少李嘉诚(前左2)的珍贵旧照;2020年1月,李嘉诚出席长江集团的周年晚宴。

星岛发展史 与港人息息相关

走进“星岛新闻集团历史及文化回顾”展区,就如置身时光隧道。展览由《星岛日报》创刊开始,重温香港过去85年的发展,由海洋公园启用、李丽珊及张家朗等两夺奥运冠军,以至97年香港回归祖国等多个历史时刻,均尽现眼前。同一时间,星岛新闻集团亦自强不息,与时并进,除经营传统媒体如报章、杂志等,亦致力发展网上及移动多媒体平台,以成为全球华人地区领先的跨媒体内容及服务供应商为目标。去年《东周刊》出版第1000期、革新后的《星岛头条》流动应用程序,首年下载量已超过200万,成为集团发展里程碑。一直以来《星岛》与港人息息相关,连有“歌神”之称的乐坛巨星张学友,早年亦是赢出由《星岛》创办的“全港18区业余歌唱比赛”而晋身乐坛,成就神话。

社会大事展览 重温集体回忆

去到第二展区“香港社会重大事件新闻展览及珍贵展品”,这里展出一批由60年代至今的旧报纸,让市民细味香港社会大事。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制水”是匪夷所思的事,但在60年代香港常闹水荒,当时港英政府实施制水以控制食水供应,市民常常提  水桶上街排队取水,一句“楼下闩水喉”记下这页城市风景,亦是不少市民的集体回忆。踏入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加上1981年香港股灾,政府为挽救港元,于1983年10月实施联系汇率,让香港货币金融得以稳定发展。其后,中英达成谈判,让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

此外,展区亦展出星岛新闻集团历年出版的刊物,见证集团对传媒发展的努力。昔年报庆政经名人送赠的题辞,当中包括已故美国总统朗奴列根、已故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及已故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等重量级人马,弥足珍贵,亦反映《星岛》的国际地位。

“当年今日”窥见企业转变

第三展区的“当年今日”,展示香港多家知名企业昔日至今的转变,从中窥见当中发展,回应“与香港共成长”的主题。为让新闻展览老少咸宜,第四展区设置小主播及记者“打卡位”,供小朋友拍照留念。假日更增设不同主题的特色怀旧手作工作坊,包括制作模板字、小巴牌锁匙扣等。另外,亦会举办“星岛85周年历史讲座”及亲子王CoverModel大招募,希望留住小朋友至大朋友的目光,让新闻专业得以传承。

▲资料室珍藏星岛新闻集团历年的心血和成果。

星岛85周年“与香港共成长”巡回主题展览:

历史文化回顾、新闻展览、特色手作工作坊、文化讲座、歌手表演、亲子活动。

星岛“大脑”资料室  珍藏香港报业历史

若说报馆的“心脏”是编采部,那“大脑”就是数据室。星岛85周年展览的展品,大多出自星岛新闻集团数据室,记者日前在集团信息服务部经理叶伟棠的带领下,走进星岛的“大脑”,直击这里珍藏的报业历史。

星岛的数据室,如同一座图书馆。记者甫步入,目光即被眼前的移动式书架吸引,只见叶伟棠纯熟地“掌舵”把书架扭开,一本本红色硬皮活页夹按年月顺序排列,再以胶袋整齐封存,确保数据保存良好。揭开架顶第一顺位的馆藏,映入眼帘是1938年的《星岛晚报》创刊号。叶伟棠更拿来《英文虎报》、《头条日报》及《星岛地区报》等一一翻阅,只见一份当年《虎报》的角落写上“1毫子10页”,足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资料室处处都是镇“馆”之宝,黑白旧照更是盈千累万,犹如百子柜般的抽屉把图片分门别类,先按人物、事件、体育项目等分类,再按中文电码从小至大收藏。据知,该电码系统于60年代已采用,叶伟棠随手拿起名为“5170 2800”的文件袋,原来是艺人胡枫的图片夹。最令记者惊讶的是人手剪报存档,不止星岛刊物,也有其他传媒报道;分类仔细,有按大事件如中英会谈、台风温黛袭港、67年暴动、重大凶杀案等存档,也有按人物剪存,每一张都是人手剪下黏贴,集合了数代“星岛人”的时间和心血,叶笑言:“相信诚哥家中的照片,也不及这里齐全。”

▲昔日报纸保存良好,图为97年回归当日的《星岛日报》。

记者还到访了“菲林房”,当中有成千上万的底片,包括日报的微缩数据,随便拉开一卷底片在灯下凝望,彷佛看到星岛新闻集团的前世今生,更看到香港的历史,期盼历年来的瑰宝得以保存、传承下去。

“执字粒”到计算机化  开拓新媒体业务

上世纪中叶,没有植字机和计算机的年代,要将记者的手稿变成报纸上报道,须经过费时工序,由字房工友排字,逐字逐句“执字粒”,然后经过制版及印刷,报道才能面世。时至今日计算机化的年代,星岛新闻集团发展亦与时并进,透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以双轨模式运作,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章,星岛见证香港报业发展。从展览的照片可见,昔日记者手写稿件后,经编辑及校对修改,需要送到“字房”,由人手从几万枚俗称“字粒”的铅铸活字堆中,找出相关字粒,逐一排列在字盘,即俗称的“执字粒”。与此同时,更要预留时间冲晒照片。其后计算机普及,记者可利用计算机写稿、发稿和排版。近代互联网发达,星岛更进一步推出电子报、社交平台及《星岛头条》手机应用程序等新媒体业务,务求成为全球华人地区领先的跨媒体内容信息平台。

▲星岛昔日记者手写稿件后,经编辑及校对修改,需要送到“字房执字粒”及排版。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