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当中,有许多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面对敌人的屠刀从未想过投降,其中一位便是朱国治。朱国治慷慨赴死之后还得到康熙的褒奖,将他赞为忠臣。但有人却对这个称号提出了异议,他们都觉得康熙夸错人了,其实朱国治不仅算不上忠臣良将,还是个地道的奸佞小人。
吴三桂反叛刚开始,对当地政府官员采用的都是招降的策略,他邀请了朱国治、按察使李兴元、云南府知府高显辰等人到自己的营地中,吴三桂胁迫他们一起造反。可是众人都不遵从他的意愿,其中朱国治更是大骂吴三桂是反贼。此时吴三桂被惹恼了,他立马让人把朱国治给拖了出去,当场开膛破肚以儆效尤。
朱国治宁死也不降吴三桂,被康熙大赞为忠臣,并追封他为户部右侍郎,他的儿子进入国子监,雍正时期将朱国治入祀昭忠祠。朱国治在清朝统治者眼中是个忠肝义胆的人物,不过在老百姓的心里他却算不上一个忠臣,还是个臭名昭著的小人。
在清朝年间曾经发生过两件大案都跟朱国治有很大的关系,分别为江南奏销案和哭庙案。很多人其实都没听过有关江南奏销案的事情,主要是清朝统治者对此事讳莫如深。
其实整件事情并不复杂,是清朝入关之后为了改变江南地区那些乡绅土豪常年拖欠税款的不良局面而所采取的措施。顺治帝曾经就此事发布了一道圣旨,让户部去督办。
可是江南乡绅盘根错节,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服清政府的统治,所以一道圣旨根本无法改变什么。直到康熙掌权后,他又颁布了一道更为严厉的圣旨,才逐渐在此地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当时清朝为了拔除这颗“毒瘤”,将当地崔征钱粮纳入到了考核官员升迁的标准当中。官员们如果能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任务,那么就有加官进爵的机会;如不然,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朝廷用这样的方式去逼迫地方官员,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只能去打压当地的乡绅土豪们。当时朱国治在任江甯巡抚,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为了出色的完成任务,朱国治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手法,一直在圣旨中抠字眼,只要沾点边的都被他拿来问责。当时圣旨说不论欠钱粮多少都要一律严惩。
当时有一名进士叶方蔼因为欠了一厘钱而被罢黜,民间都流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谣言。不仅如此,在上报名单的时候,朱国治还把衙役的名字给添上去混淆视听。就这样当户部拿到名册后,还要重新去核实这些人的身分,导致工作量增加,而欠款也越累积越多。最终因为这件事使得1.3万人遭到连累,整个江南一片骂声。
江南的这件事其实都是朱国治的自私所引起的,要不是他伪造名册还有执法过度,也许也不会成为一个大案。在哭庙案里,也是因为他而造成了诸多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