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通”未打通碍协作,中西医冀破除“数据壁垒”

发布时间:2023-03-15 11:24

近年港府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财政预算案》提出再为“中医药发展基金”注资,惟中医业界指,现时中医仍未能透过有逾570万市民登记的“医健通”,查阅病人的西医药纪录,作为诊断参考,令中、西医之间出现一道无形的“数据壁垒”。有西医亦赞成中西医数据互通,认为若能查阅病者的中医药纪录,在诊断时可以更全面。有病人权益组织提出,传统中医对阅读英语撰写的西医报告可能存在困难,立法会议员则关注开放数据之余,也要兼顾医疗责任,促当局与业界展开磋商。

MAZ02P03150323 copy

▲“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系统于2016年3月启用。

由政府开发的“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系统,于2016年3月启用。在病人同意下,医护人员可查阅及上载已登记的公私营医护机构,包括医管局、  生署、13所私家医院及2700多家私营医护机构等的电子健康纪录,例如文字纪录、X光扫描影像和验血等医疗报告。现时,包括中医在内的11类医护人员,有权存取“医健通”数据,中医属于“一般取览限制”,仅可查阅病人的个人资料、敏感及药物不良反应、防疫接种纪录、住院、到诊及预约资料,但在临  摘要、诊断、手术及其他医疗程序以及曾服用药物等则有限制,也只可看到中医相关纪录。

MAZ02P01150323 copy

▲现时中医未能查阅“医健通”内病人的西医药纪录,业界形容存在“数据壁垒”。

难阅公院手术报告  需重新检测

身兼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长的立法会议员陈永光指,中医未能查阅“医健通”内的病人西医药纪录,是中医业接口对的最大局限。他指,虽然去年3月底起,“医健通”互通范围涵盖至中医药数据,包括中医诊断、中医疗法,以及中药处方纪录,但中西医数据未能真正互通,促请当局尽快破除中、西医的“数据壁垒”。

中医业界普遍支持开放查阅“医健通”的病人西医药纪录权限,注册中医师徐思濠指,以内科病人为例,若中医能查阅病人的医疗及验身报告、病历、服食药物种类等西医药纪录,绝对有助诊断。其次在骨伤员者上,现时中医无法取览病人在公立医院的手术报告、X光扫描或磁力共振报告等,病人往往需要重新再做相关检测,额外花费时间及金钱。现时有600名中医师,以及360多家中医医护机构及服务点参加“医健通”,另有23万市民已登记“医健通”市民同意有提供中医服务的私营机构查阅其中医病历,惟中医反映普遍只能查阅医管局辖下的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的病人纪录,而私家诊所等则因未有上载纪录致无法查阅,认为有所不足。

MAZ02P04150323 copy

▲医护人员愈了解病人过去的医疗纪录,愈有利于治疗。

盼纳入私家诊所纪录

注册中医师胡凯淋也认同有关建议,指开放查阅西医药纪录权限,有助医师了解年长病者的病情。她提到,长者往往较难清楚表达个人身体状况,简单如“三高”亦说不清,但事实上,若病人正服薄血药,中医应避免使用活血祛瘀的药物,以免与病人本身的病情相冲。

拥有注册中医师资格的临肿瘤科专科医生苏子谦亦认为,中西医数据互通绝对有利病人,因为医生掌握愈多资料,愈有利于诊症。他透露,现时西医也只可以在“医健通”看到病人在公立医院的出院纪录,但反映病人最新病情进度的门诊纪录却未纳入范围,只能按抽血等化验报告及药物纪录,推测病人的病情,认为数据欠全面性,希望可以增加查阅权限。

他指,从另一角度看,西医看到病人的中医药纪录也同样重要,举例指曾有肿瘤科病人求医时,被发现肝肾功能欠佳,若西医能查阅病人的中医纪录,可能会得知是否与曾服用中药有关,较好掌握病情,准确用药。

须深入讨论医疗责任

徐思濠亦关注,西医药纪录是由英语撰写,当中涉及艰深医学词汇,例如病症和药物名称,对曾学习西医诊断及药物药理的中医本科生问题不大,但担心老一辈中医未能适应。香港病人政策连  主席林志釉亦指,“如果护士都有权查阅病人纪录,临  医病及处方药物的中医更应有此权限。”同时希望当局为老中医提供培训,协助他们适应英语西医药纪录及作考核。

医疗卫生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称,原则上同意开放权限,但指同时要考虑中医看报告后为病人处方药物的责任问题。医务  生局指,就是否容许中医师查阅其他医护人员的“医健通”健康纪录,政府持开放态度,取决于中医团体的讨论,特别是“医健通”纪录与中医师执业相关性、衍生的专业和法律责任及公众意见等。

如果护士都有权查阅病人纪录,临医病及处方药物的中医更应有此权限。

半数中医手写药方  现代化进程需时适应

在中医药发展上,除要加强中西医药数据互通,推进中医诊所管理现代化亦是重要一环,当中包括中医药纪录电子化,但现时有不少年长中医师采用手写药方,业界估计现代化过程尚需适应期。

注册中医师徐思濠指,现时全港有8200多名注册中医师,当中约一半中医,都沿用传统手写药方,可能与个人习惯有关;至于大型中医集团及读中医本科毕业的中医师,则较倾向采用中医诊所管理系统软件,方便登记病人预约、中医师撰写诊症纪录及登记收费等。以他个人而言,其诊所仍采用手写药方,但在其他诊所诊症时,亦会因应对方要求而电子化。他坦言,中医诊所管理电子化是未来大趋势,故现时兼任中医助理课程的导师时,也会在课堂上教授学员电子化的管理方式。

盼申“中医药发展基金”  添置现代化中药柜

《财政预算案》提出拨款5亿元给“中医药发展基金”,资助包括人才培训及提升诊所设备等,有独资经营的女中医希望申请资助,添置配备电子秤的现代化中药柜,以方便配药。

女中医胡凯淋现时独资营运中医馆,她称由预约、登记、看诊、记录诊断结果到配药都要“一脚踢”,十分繁忙,当中配药全人手操作,虽已用颗粒和药粉代替煎药,并用分包机分药,“但每次要用药匙逐克量,很花时间,亦增加病者的轮候时间。”

MAZ02P05150323 copy

▲有中医称会申请“中医药发展基金”购买现代化中药柜。

“中医药发展基金”下设“企业支持计划”,中医可就从业员培训、改善中医诊所设施,及改善仓库管理等申请资助,当中改善中医诊所设施资助包括平板计算机、中药储存及药粉包装机等16项。胡指,人手量度始终不及电子秤准确,希望申请到资助购买一组配备中药粉剂混合机和电子秤的现代化中药柜,减低工作量,增加诊症效率。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