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时仅有痛哭

2023-03-01 19:42

公元705年2月,当时还是唐朝太子的李显,与宰相张柬之,大臣崔玄暐、桓彦范等人,亲率五百多羽林兵发动兵变,欲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等人,并逼迫武则天退位。此次兵变,在历史上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的成功,也彻底终结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政治生涯,李唐王朝的政权也终于重新回归到男人手中。武则天退位后,就在唐朝文武百官都在为唐朝的复辟,欢喜庆贺的时候,却只有一人为武则天而低头痛哭,哭泣不止。这位泣辞武则天的大臣,正是唐朝三朝宰相——姚崇。

看到一旁哭泣的姚崇,桓彦范、张柬之等人忍不住问道:“今日岂能是哭哭啼啼的时候,恐怕你是要大祸临头了。”但姚崇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姚崇说到:“我长期侍奉在武则天左右,现如今突然辞别,令我深感悲痛。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对姚崇有这样的评价:“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不仅是司马光,将姚崇列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当时的唐朝百姓们也称姚崇为“救时宰相”,武则天更是对姚崇可谓恩宠有加。

前面也曾提到,姚崇是唐朝三朝宰相,即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时期。但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姚崇还籍籍无名。直到武则天称帝后,姚崇在朝堂上逐渐崭露头角。

到698年时,姚崇已官至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到武则天时期,才被更名为凤阁侍郎,是中书省的最高级别长官,也可称宰相,官级为正三品,辅佐武则天处理相关的军政事务。姚崇虽在武则天的提拔下,身居要职,但他为官多年,却清廉不贪,生活俭朴,机敏智慧,更懂得人情世故,审时度势。

而他为武则天哭泣,真的只是感念武则天曾经对他的恩宠吗?或许也只是姚崇在众人面前演的一出好戏罢了,当然,也是他的随机应变之策,更是他的为官聪明之处。

姚崇心里好似有一面明镜,对唐朝局势看得一清二楚。在他看来,唐中宗李显,虽从武则天手中成功夺权,复辟李唐江山,但只可惜性格懦弱,昏庸无能,庸碌无为,唯唯诺诺,一生窝囊,不是帝王之才。

神龙政变成功又如何,李显最终不过只是唐朝一个过渡时期的短暂政权。武则天虽已退位,但她退了,其实也没退。因为武则天的势力依旧还在,武氏家族势力庞大,岂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清除的。只要武则天一日不死,就能给李显造成压力。

在神龙政变中,极力拥立李显为帝的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虽是神龙政变的大功臣,但是君臣之间,向来可以共苦,不可同甘,更忌讳功高盖主。所以在李显成为唐朝皇帝之后,他虽然都对这些大功臣加官进爵,但同时也开始对他们心生忌惮。

为进一步加强皇权,稳固地位,李显便着手于制衡这些政变功臣的势力,转而又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是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武则天死后,武三思更是权倾朝野。对于张柬之等李唐的绝对拥护者,武三思对其更是恨之入骨,是一定要拔掉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仅仅过了一年之后,张柬之等一众,当初曾谋划过政变的大臣,便在与武三思一党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并在后来的流放过程中被杀害。但当初同样参与了神龙政变的姚崇,却因为当初自己的一次落泪,而避开了这场风波,独善其身,幸免于难。

为何姚崇可以保全自己?同样都是臣子,但是他更懂得为官之道,深谙明哲保身之理。关键时刻落泪,感念武则天提携之恩,多为自己留条后路,不把事情做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