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08:43:07

南洋创业多艰辛,锦衣富贵还家乡

发布时间:2023-02-10 11:19

作为“中国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侨乡村还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这裹走出了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近代知名华侨企业家,培育了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著名经济学家潘汝瑶等人。

“20世纪20年代,由华侨集资,逐步将村中主干道改造为‘沙灰路’;30年代,部分路面扩宽到一米多,可通小型马车,长约3000米;此外,华侨、港澳同胞先后捐赠侨乡村门楼、高田自然村门楼和塘肚自然村门楼……”在《侨乡村志》记载了侨乡村一些传统建筑形成的过程。其中侨乡村最大的客家民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南华又庐便是由侨胞潘祥初建造的。

“我爷爷潘祥初17岁就去南洋,开始做伙计,虽然辛苦,但他非常扎实肯干,慢慢地有了一些经商经验和积蓄,就开始自己做生意。”今年92岁的潘孟昌说,他在南华又庐出生、成长、生活,这座外观宏伟且亭台楼阁俱全的客家民居除了让他感受到客家建筑的美,也给他讲述了许多客家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故事。

“男丁十六岁则出洋。”清末民初,在客家妹子“催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的声声惆怅中,不少侨乡村的男子也坐上了下南洋的船,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侨乡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增明说,如今全村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达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

W2

▲南华又庐。南口镇政府供图

“我非常敬佩祖辈下南洋创业时的拚搏奋斗精神。”潘孟昌说,当年不少客家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拚劲,闯出了一番天地,“我爷爷赚了大钱后,就回到家乡,修桥铺路,然后盖了这座房子。”

南华又庐全屋共118间房,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四堂的名称是中兴伊始,右边是长发其祥,寄托了潘祥初对家族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而潘祥初在发家致富后也确实未忘家乡的亲友,多次招聘、接纳同乡到他在海外经营的商店供职,并支持、协助他们走上从商致富之路。

侨乡村外出乡民众多,在外事业有成后,纷纷回到家乡建起大屋,侨乡村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