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一个村如其名的地方,它是梅州“华侨之乡”的一个缩影。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它曾走出一批又一批华侨,这些华侨又带着炽热的爱国怀乡之心回来,让这裹变成了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百年倏忽而过,满地宝藏的侨乡村眼下正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努力书写属于侨乡的新篇章。
▲承德堂。牛智杰摄
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青山如黛、流水蜿蜒,正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动写照;如珍珠般点缀于村子之上的客家古民居建筑,更增添了乡村的历史底蕴与别致的客家风情。
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116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以南华又庐(俗称“十厅九井”)、承德堂(俗称“五杠楼”)、毅成公家塾、德馨堂、东华庐和荫华庐最为典型。侨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元,屋面多以悬山式和硬山式为主,建筑形制有围龙屋、横堂屋、杠屋、走马楼等,屋名有堂、庐、屋、围、第等,并设有“毅成公家塾”,承担起宗族祭祀、生活、生产、教育等多种功能。侨乡村是“中国古村落”,且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
▲承德堂。 丘锐妮摄
“客家民居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同时也传承了黄河流域的夯土技术,客家建筑多为砖瓦、土坯结构,建筑外墙的施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有夯土砌筑、‘金包银’砌法、砖砌筑等。”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高珊说。客家建筑装饰上多用龙纹、麒麟、喜鹤、植物、人物、图符、器物等造型,这些丰富纹样不仅美观,更蕴含吉祥、纳福的寓意。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荫华庐便处处体现了屋主的用心。
荫华庐是三堂二横一围龙屋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柱檐饰通雕木挂落,门楼彩绘壁画。下堂设屏风、樘门,饰彩绘、木雕;中堂为抬梁式构架,木台柱木雕精致,梁架彩绘图案精美,设卷棚檐廊,四方形柱;上堂回廊减柱造,堂楣绘花、鸟、山水画,凹式神龛,神龛花罩雕刻精美,左右粉墙挂祖先遗像。全屋雕檐画壁,连部分地板都饰有暗八仙、几何图案花纹,美观防滑。
“荫华庐的建筑高度大概是5米,与其它围龙屋相比,是比较高的。”家住荫华庐的潘炎芳说,这座围龙屋只有32间房,厅堂与房间的面积都是比较大的,这让荫华庐显得非常大气。而荫华庐的主人潘君勉不仅在家乡建了精美建筑,在香港也建起一座同名的具有浓郁客家风格建筑——元朗荫华庐,与家乡的房子互相映照。
文/丘锐妮 牛智杰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