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23:16:05

压腰金跨越山海,思乡情牵动亲邻

发布时间:2023-01-29 10:04

压岁钱,是春节的传统年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又称“腰金”“压腰金”。曾经,无数的潮汕人远渡重洋谋生,平时向家里寄来侨批(海外华侨通过民间管道汇寄到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每逢春节来临,他们还会依照潮汕习俗,从千里之外寄来腰金,表达祝福和思念之情。

“兹邮上港币一百八十元请分送与下列亲戚作为腰金:全盛兄港币三拾元;有松叔港币三拾元……”“是天火轮顺便付去大银壹元,以为贤若木声三人腰金之需……”在过年批中,尽管往往分到个人的金额不多,但华侨也要将腰金尽可能地分发给每位亲邻。在目前收藏的汕头过年批中,一封批款最多分发给46人。

随着腰金寄来的,往往还有春节期间的家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简短问询和关怀。只言词组蕴含着满满的思乡情意,体现了潮汕人的责任、担当与诚信。

侨批中的一抹喜庆红色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琳琅满目的侨批映入眼帘。在一张张斑驳的信纸中,时不时有一抹红色点缀其中,这些便是侨批中的“过年批”。其中的批款与文字,蕴含着海外华侨来自千里之外的美好春节祝福。

▲侨批文物馆内的雕塑重现当年批局内拣批的场景。张晓宣摄

“过年批在侨批档案中是很常见的,这也跟春节习俗息息相关。”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旧时除夕夜或岁首,长辈会给儿女“压岁钱”。

压岁钱,在潮汕称为“腰金”“压腰金”,给压岁钱的行为又称“压腰”。 潮汕人在实际操作中已将适用范围扩大,凡春节给红包,无论老少都叫“压腰”。即便远渡重洋,每逢春节来临,海外潮侨仍不忘给家里人寄去腰金。在汕头侨批文物馆收藏的逾10万份侨批中,就有不少“过年批”记载着腰金。

在馆藏的侨批中,有一封来自旅居马来西亚麻坡华侨郑裕潮的过年批。该封侨批写于1961年1月20日,郑裕潮在这封致母亲的家书中写道:“兹邮上港币一百八十元请分送与下列亲戚作为腰金:全盛兄港币三拾元;有松叔港币三拾元;三姨母港币三拾元;姑母港币拾元;作木老婶港币肆元;芳骏叔港币肆元;二嫒婶港币肆元;另外六十八元请大人收为家用。”

▲侨批文物馆中收藏着不少过年批。张晓宣摄

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征集鉴定专家张美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封海外潮人林思猷寄给其母亲的“过年批”。这封侨批使用了喜庆的红色信封,封面上印有麻雀戏梅图,并印有“恭贺新禧”四字。

▲张美生收藏的多封过年批。张美生供图

这也是过年批与其它侨批的不同之处。在清末民初的过年批中,可以看到不少使用红信封、红信纸的侨批,有些信封上印有麻雀戏梅、喜鹊登枝图、牡丹花等喜庆图案。信中文字也会使用一些“三阳开泰”“新春如意”等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在一封从新加坡寄给女儿郑丽卿的侨批中,批款分发给23人,可看到在侨批末尾还附有“新春快乐,万事如意”的祝福。

压腰金有祝福之意,往往金额不多,但是要尽可能地分发到每个人手上。在一封新加坡潮人林宋发的母亲寄给其在潮安的儿子的侨批中,批款寄了港币150元,分给46位亲友作为新年腰金。其中,分得最多的有10元,最少的有1元。

“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始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一首首潮汕民谣反映了海外华侨的艰辛。张美生说,不少海外华侨赚钱艰辛,尽管如此,每到年关也要想尽办法,将腰金寄给家里的亲人,“哪怕是向身边朋友借钱或是向批局赊账,也要尽量寄回腰金,钱少情意浓,这也体现了潮汕人敢于担当、懂得感恩的精神。”

文/张晓宜 通讯员 汕宣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