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 星期五 00:35:38

郑和下西洋多次通过珠海海域,一批香山籍人氏立军功

发布时间:2023-01-13 11:13

1405-1433年,正值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朝廷派郑和为使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拓展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外交空间,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朝贡贸易的繁荣作用很大,也有利于广东等沿海地区商民向南洋侨居,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多次通过珠海海域。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庆新《再议郑和下西洋:以两次从广东启航为中心》的研究,郑和第二次、第六次下西洋是直接从广东扬帆出海的。例如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明代广州人郭裴在万历三十年所修《广东通志》中明确指出永乐五年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关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嘉靖十四年广东巡抚戴碌在所编《广东通志初稿》中,也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次出使道经韶关,最终必然是从广州开洋。

肖一亭认为,明永乐年间,郑和第二次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从广东出发,而珠江口作为广东出海口,更应该是经过珠海海域。虽然宣德五年郑和、王景弘等第七次下西洋并不是从广东起航,但《郑和航海图》有很详细的记载,船队从龙湾开出后,沿着江浙、福建沿海,进入广东海域,穿越海南岛独猪山海域往西洋诸国。肖一亭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虽然不是从广东出发,但郑和船队也经过广东海域,也经过了现在的珠海海域。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的航道确实经过珠江口地区。珠海博物馆的数据显示,《郑和航海图》上共标注中外地名500余处,图上出现多个珠海海岛和地名。有些古地名已经改名了,如东姜山(今天称为担杆岛)、翁鞋山(今称二洲岛)、北尖(北尖岛)、鹿颈高朗(今高栏岛)、大金,还有香山所等。

郑和下西洋时,还在广东沿海珠海等地招募有经验的船师及军士和劳工。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载,郑和航海“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断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年累旬,昼夜不止。海中之山屿形状非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记算无差,必达其所。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广东学者陈忠烈研究员介绍,他曾研究寻找出一批随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立过军功的香山籍人氏。 

▲贴花青釉瓷碗(唐)来自广东新会窑。

▲陶片上纵刻“朱师所治”四个大字。

▲陶钵(汉代)来自广东新会窑。

▲青瓷碗残片,平沙棠下环遗址出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