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流科学家的地位是远逊于一流文人的,如果要例举西方名人,阿基米德、牛顿、苏格拉底这些当是首选;而中国则必然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绝对数不到祖冲之或张衡这里来,更不要说郭守敬了。
郭守敬可以说是一个全才的科学家,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位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奇才,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贡献之巨大,是难以想象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被誉为元朝科学第一人,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13世纪的整个世界,在天文、水利、地理、数学和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杰出科学家。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人,元代著名科学家,官至太史令和昭文馆大学士,世称“郭太史”,曾制订《授时历》,修浚西夏古渠,主持修治元大都运河等水利工程,约86岁时在北京逝世。
他出生在当时金国占领下的河北,从小勤奋好学,年少时便初露锋芒,可惜父亲早逝,是由祖父郭荣一手带大,郭荣是金、元之际著名学者,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在祖父的感染下,郭守敬从小便对自然科学及水利建设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师从忽必烈的重要谋士,亦是大学者的刘秉忠,受益颇多,忽必烈南下后,郭守敬被举荐给邢台地方的最高长官脱兀脱,受命参与该地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修复被破坏的整个河道系统。
……经度既定,言于宣使,宣使亦以为然。乃命里人郭生立准计工,镇抚李质董其事。分画沟渠,三水各有归宿……这是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所写的《邢州新石桥记》,记述的是修复古河道时的情景,而其中的“郭生”,便指的是年方20岁的郭守敬。
元人入主中原后,开始了由一个草原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民族的进程,世祖忽必烈是一位睿智的统治者,他知道时历和水利于农耕文明来说最为重要,遂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测量,以及制订同农时密切相关的新历法。
对此,郭守敬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方略,在他主持大都天文台工作期间,设计研制出简仪、圭表、候极仪、玲珑仪等20余项天文仪器,为大规模进行天文测量奠定了基础。
继而,他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最北的观测点在西伯利亚,最南的观测点在南海的西沙群岛;这被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的工作,乃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在取得准确的资料后,后根据实际观测和推算,得出一年时间为365.2425天,精确程度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编订《授时历》,是中国古代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历法,亦是一部使用长久的精良历法,一年的周期与现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多年。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对郭守敬是崇敬有加,特别是对其在天文学历法上的巨大成就钦佩不已,曾赞叹说:“乃守敬之法,三百年来,世共推归,以为度越前代。”
在水利建设方面,郭守敬设计兴修了以通惠河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对于农田灌溉和南北漕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于其他水利工程的实施和兴建,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业绩,故而时人赞曰,“天佑我元,似此人世岂易得?”
他不信鬼神,不信天命,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富于创新,一切从现实出发,在其从事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更是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如今,星空中,一颗“郭守敬小行星”在天际运行,月球上,一座“郭守敬环形山”虽清冷孤寂,但九泉之下的他不知道,如今,一架被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则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