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 星期五 05:52:09

古城深处是故乡,潮水悠悠觅乡愁

发布时间:2022-12-23 10:45

未有汕头埠,先有达濠城。汕头市濠江区,三江出海口,屹立着一座全国罕见、保存较为完好的袖珍古城——达濠古城。达濠古城面积仅为1万多平方米,在三百多年的潮来潮往中,见证了汕头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一批批潮人出海过番、又荣归故里的华侨往事。

W1a

▲达濠古城墙航拍图。杨毓添摄

近年来,作为众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乡愁载体和精神家园,达濠古城不断得到修缮,跻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行列,展现出新时代风貌,成为当地市民群众的休闲文化场所。记者近日从汕头市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达濠古城墙修缮工程现已完工,并完成专家组竣工验收现场检查。记者日前走进达濠古城,近距离感受古城的历史,以及古城修旧如旧的“新变化”。

波光粼粼、一碧万顷,濠江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升出熠熠烟波。江水行进至中下游时,江面由窄变宽,浩浩荡荡,达濠古城的城墙依稀可见。潮水往复,古城是它们无声的见证者。

达濠古城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古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高约5米,墙顶厚度1.8米,周长429米,外观风格与万里长城相似,一高一低呈齿形,低处为军事瞭望和防卫口,墙顶四方转角有角楼。

W1b

▲古城夜景。杨毓添摄

城墙下半部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则用贝灰砂土夯筑,据说还掺入糯米红糖,故而十分坚固,这是在沿海地区才能看见的特殊建筑风格。在达濠古城的南边,曾经有一座祠,达濠民间称之为“许公生祠”。

古城有多小?记者绕古城行走一圈只需10分钟,不过喝一盏工夫茶的时间。“达濠古城的‘袖珍’是罕见的,面积仅0.014平方公里,城墙墙体保护十分完整。” 汕头市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资源管理股股长陈一帆介绍道。

W1c

▲古城内的民俗文化活动。杨毓添摄

那么,当年为甚么会修建一个这么小的城池呢?考诸史籍,关于达濠城,史料记载很少,《潮阳县志》(光绪甲申本)载:“国朝康熙五十六年奉旨建达濠城,城在县东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历史上关于达濠古城的由来并没有详细记载,也没有解释古城为甚么会修得这么小,但是民间关于古城的传说却十分鲜活。相传明清时期,沿海经常受到倭寇和海盗的骚扰、劫掠,人民深受其苦。为加强海防、抵御敌寇,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求在达濠岛建城。朝廷于是下旨督促南澳总兵府负责修城,建城任务落到一位叫“许公”的地方官员身上。按当时的建城规划,是将聚居人口较多的青林、赤港、达埠三个村寨围在城内,建一个很大的城。

许公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达濠岛山多地少,当地民众多以渔盐为主业,生活贫苦。在此地建城廓,将对靠潮汐劳作的渔民在生产生活上造成极大阻碍。如果按朝廷旨意大兴土木搞城建工程,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劳民伤财。

许公思量再三,决定改小古城建造面积,在海边建成一个袖珍小城,既向朝廷交了差,又不会影响到黎民百姓的正常生活。而后,许公用朝廷下拨和筹资建城节省的钱修筑了10多公里长的防潮海堤,使当地百姓免受潮水侵扰之苦。许公体恤民情的风范深受达濠民众的赞誉和感激,当地百姓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自行集资,在古城附近修建了一座“许公生祠”供民众拜谒,以此纪念。民间传说巧妙地将达濠古城与“许公生祠”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达濠民众对廉洁爱民这一质量的赞扬。尽管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究,但古城确实是濠江一处十分重要的地标。

文/ 陈锴跃 赵映光 濠江宣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