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 星期五 13:04:42

泥土凝风情,指尖塑乡愁

发布时间:2022-12-02 13:47

客家泥塑,在梅州梅县已有800多年历史。新一代匠人巧手加工,用最朴实的材料塑造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讲述妙趣横生的客家故事。近年来,客家泥塑向公共雕塑艺术拓展,留下不少大型铸铜雕塑和大型浮雕作品,拓展文创衍生品等领域,以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传承与发扬客家文化。

w1a

▲客家泥塑作品《讲古》 。丘锐妮摄

泥塑,是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其中,客家泥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漫步梅州街头,无论是各式客家传统民居,还是山坳凉亭边、池塘水井前设立的建筑,在客家人聚居生产生活的场所,保留着大量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以往客家泥塑多选用梅州本地黏性较好、含沙量低且无杂质的黄泥作为原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体现民间匠人的艺术造诣,也成为传承与展示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民间艺术中的瑰宝。2019年,梅县区“客家泥塑”确定为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w1b

▲客家泥塑作品《新路》。 受访者供图

泥本无声,塑“说”客情。千百年来,客家泥塑用泥土的厚实、生动的表达,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客家故事。常见的彩塑书卷多记录吉祥颂语,或是博爱亲仁、尊师重道的格言,体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梅县雕塑家张志伟曾先后创作多个客家先贤像,如李惠堂、张弼士、罗香林、宋湘、黄遵宪(多人合作)等。栩栩如生的历史先贤像蕴藏着不同时代客家人的经历,传递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怀国爱乡的优秀品质。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梅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客家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则用手中的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生活与民俗风物,创作出《客家大迁徙系列》《客家风情·家教系列》《客家大喜系列》《永远的家园:客家围龙屋》等作品,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盛赞其“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下千秋万代”。

w1c

▲客家泥塑文创作品《书香门第》。丘锐妮摄

“刘沅声老师曾在我馆举办客家泥塑系列作品展,展出的泥塑作品线条粗犷,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容易唤起观众对内心深处乡愁的共情。”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相关部室负责人说,以展现客家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客家泥塑作品,如《读书肯用功,茅屋裹面出相公》《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等,一组作品就是一个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客家人淳朴的家风家教、仁爱大义与自强不息。不少家长专程带小朋友到馆参观,将这些客家泥塑作品当作客家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文/图 丘锐妮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