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学而优则仕”,又曰: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于中国古代读书人来说,参加古代“高考”,获得帝王的青睐,换个一官半职,才是正途。从社会地位上来说,士农工商,“士”的社会地位也是最高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的。
读书考到功名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书的。除了文以外,还有不少中国人练武。
武人的职业出路,一般是投军,为国效命。古时战争频繁,许多寒门靠当兵博取了功名。
除了当官,就是当保镖。中国最早的保镖,至少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北魏时期,那时就出现为客商和官宦在旅途中提供人身和财物安全服务的保镖。
在科举考试之前,国家对于用人,是看人下菜碟的,穷人一般没有当官的希望,因为实行的是察举制,察举制是最容易走后门的,所以形成了士族社会。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总之是有钱有势的人形成了一个固有阶层,这些当官的并不是比别人学问高,但他们因为家庭的关系,占据了比别人高得多的社会地位。因为门阀的关系,在察举制中占据先机,可以优先推荐,甚至直接荐到皇帝那里去,担任高官。
对于没关系又确实有本事的人,还有一招,叫毛遂自荐。春秋战国时期的毛遂,因为自荐成功,获得了一个成语。苏秦也靠向六国君王自荐,身佩六国相印。韩信多次自荐,最后在萧何的帮助下,成为刘邦的大将军。诸葛亮更是自荐的典型,只不过他采取了另一个套路,让司马徽先做宣传工作,吸引刘备去拜访他。他这个套路和姜太公一样,是十分高明的自荐方式。
唐朝的白居易,是个著名的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个毛遂自荐的典范,他在京城过不下去了,写了一首诗找到当时的高官顾况,请顾况指点指点。结果顾况一看到这首诗,立码就不是镇定了,发现了这是个大大的人才啊,于是做了他的伯乐。
士农工商,古代四大行业。对于农民来说,这个职业虽说在古代社会地位高,但只能说明古代的统治者重视农业,“以粮为纲”,农民本身并不富裕,富的是地主。而且,农民这个职业,并不需要求职,大多是子承父业。实在考不上功名了,也没有投军,如果父辈是农民的话,那只有继承这个职业,接着种地了。
除了考取功名和投军以外,还有两种职业值得一提,那就是“工”与“商”。“工”是指“工匠”,这个行业就多了,所谓三百六十行,大多数属于工匠这一行。也就是俗话说的学个技术。至于是瓦匠、木匠、玉匠、铁匠、理发匠还是什么工匠,得看你的机缘了。拜师学艺当个工匠,在古代来说也是一个选择。可别小看工匠,不管什么朝代,多么乱的朝代,工匠一直是受欢迎的。即便是成吉思汗屠城,也是留下工匠的。因为要靠他们干活呢。
至于商人,在古代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但商人虽然社会地位低,却得了实惠。一般商人是有钱的。著名的陶朱公,就是曾经的越国大将军范蠡;另一名端木赐,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这都是商人的典范。经商属于自主创业型,在古代虽然国家不号召,但国家只是出于商人流动性强,不好管理的角度。历史上出了许多商人巨贾,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自主创业经商,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一但成功了,不失为“翻身做主人”的典范。
当然,大多数人,在古代是属于拼爹型的,子承父业的多。所以也就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说。虽是戏说,但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职业的连续性。所以很多人是“家传”的手艺、祖传的职业,就连当官也是世袭罔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