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香港学童轻生,教育做好“引路人”

2022-11-07 16:24

何子煜

今年4月份复课出现4宗学童轻生个案,5月更高达7宗,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认为,如按上述趋势发展,担心会有更多学童轻生,问题实在值得社会警惕。社会普遍将学童精神健康问题归咎于疫情,但事实上早在疫情爆发之前,轻生个案已非常严峻。根据儿童死亡个案检讨委员会发表的最新报告,发现2016年至2018年期间,有59人死于自杀,占整体259宗死亡个案超过两成,是有调查以来最严重的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目前以历奇、团队及解难训练促进学生的抗逆力、提高教师对精神健康的关注等措施并不能釜底抽薪地满足学生精神健康的需要。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到“加强跨专业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及早识别和安排有需要学生接受专业支援”,以及“将精神健康教育资源派发至所有中小学和专上院校”,这些措施或有助提升整体精神健康的支援成效。至于考虑根本性而言,政府必须从教育体制着手,采取更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够有望挽救更多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学生身心俱疲 承受巨大压力

早在2014年,香港研究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幼稚园、小学及中学学生每周平均学习时数分别约为 49.1、66.5 及 76.5 小时,甚至高于全职雇员的工作时数,并认为这是香港学生学习压力大增的原因之一。放诸大中华区,香港学生的学习时长亦令人担忧。有专栏作家对比上海、台湾与香港的小学一年级上课时间表,发现香港小学生须每天上9堂课,远超上海的5至7堂和台湾的5堂。除了课时长,应试教育模式也在香港存在多年,曾任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的戴希立过往已批评,香港的教育制度被成绩垄断一切、决定一切,“成绩换成绩”的概念令全人教育失去了意义,亦致使学生缺乏培养其他能力的诱因。有考生忆述同学和老师都只跟随标准答案学习,认为学校教育只着重了考试而非追求知识。这反映香港学生从小就缺乏摸索学习意义、了解学习对人生未来发展有何价值的空间。正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欢所指出,学习意义感和价值的丧失也是造成学习负担的重要方面,导致了普遍学生难以有效对学习产生获得感、幸福感,也是他们对学习感到受压、抗拒之源。课时长对学生带来了体力上的折磨,而应试教育的思维,尤其是家长和学校的催谷,则让学生承受全天候的心理负担。因此,香港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绝对超乎社会的想像。

双减与多元发展 两招化解压力

2021年7月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回应“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负担更重的香港,政府实在不能继续无动于衷。笔者建议,政府应急起直追,全力配合国家的双减政策,研究减少教程、改良教学活动、削减学业操练等不同方式,以缩短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政府亦应积极推动愉快学习思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值得留意的是,大角咀天主教小学周德辉校长认为,愉快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教学活动模式的改变,而是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为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努力。诚然,如何启发学生学习动机不能一概而论,但政府应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家长、教师和其他相关的持份者,接纳和鼓励学生不同的兴趣。成年人作为下一代的引路人和同路人,必须装备好生涯规划技能,创造更友善空间来支持学生探索个人角色定位,而不是胁迫他们跟随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创科中心等不同特殊地位,香港学生早已经不再是只有从事金融或专业服务业才能享受优厚待遇,而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亦决不是只局限在待遇的讨论上,社会各界必须尽早建立鼓励多元发展的概念。笔者建议,政府应进一步推广生涯规划的概念, 鼓励具生涯规划专业背景的培训导师和机构,更广泛地开办专为教师、家长或其他“学生引路人”类型持份者而设的专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研究将更多相关课程纳入持续进修基金。此外,政府亦可与持份者加强合作,为专业培训机构联络资源,推动机构与学校、教师组织、家教会等共同举办更多相关讲座或工作坊,持之以恒地宣扬生涯规划,支持学生多元发展。

2016年,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发表最终报告,当中指出“结果并无显示学生自杀的成因是源于教育制度”,让社会失去了全面检视、改革教育制度的空间,无法确切地减轻学童压力、鼓励学童愉快成长,导致此后轻生个案不减反增。时隔六年,学童轻生再次响起警号,社会各界决不能够再刻意忽略教育制度的不足,以讳疾忌医的态度,漠视学童以血泪发出的呼喊。笔者理解,教育制度要全面改革实在须时,但政府至少需要有踏出这一步的勇气和决心。

原标题:【民意建言】反思学童轻生 教育做好“引路人”

来源:香港商报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