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持矛”闯宫找李渊

2022-11-01 16:17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史册。这一天,李世民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功夺权。

关于这场著名的事变,唐史的记载有颇多隐讳,毕竟要为尊者讳。但事变之后,尉迟敬德威胁李渊这事却记载了下来,究其原因就是要给尉迟敬德个面子,毕竟人家是立了大功的,做了什么事得说清楚,所以这事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玄武门事变尘埃落定,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也被驱散。但是,胜利者李世民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行动,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李渊?毕竟是手足相残,如果父亲大怒要杀自己,又当如何?杀了父亲取而代之吗?

李世民显然是敢的,但他不想自己去。于是,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进宫,面见李渊,最起码先探探李渊的口风。于是,尉迟敬德穿着染血的铠甲,手握滴血的长矛,迳直来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在干嘛?跟裴寂划船喝酒!自己三个儿子在宫门口手足相残,血流满地,李渊竟然毫不知情,甚至也没有太监或侍卫前来通报消息,随后尉迟敬德杀气腾腾闯进宫来,同样也不见有人阻拦通报。皇帝的侍卫们难道不担心李渊遇刺吗?为何不见有人拦下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李渊堂堂开国皇帝,对皇宫的掌控力低到这份上?

首先,李世民的势力早已渗透整个宫廷大内。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迟敬德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事发前李世民偷偷蓄养的“八百勇士”,都已经“擐甲执兵”,提前安排进了宫中。

很显然,李世民早已准备政变,他们必然已经掌控了宫中每个关键节点。就像当年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平常默不作声,只等李世民发令起事。所以,就算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全副武装闯宫,也不会有人阻拦。

其次,李渊重视父子之情,宫廷管理不严。

后人可能无法想象,就算李渊称帝当了皇上,他和儿子们还是住在一起的,就像寻常人家一样。“世民居承干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看见没,这一大家子就这么屋前屋后地住着,带着武器去见李渊都没人管,简直和和美美。

宫廷如家庭一般,管理松散混乱,也给了尉迟敬德机会,让他得以在皇宫里随便走动,无人阻拦。

很明显,李渊还没有搞清楚皇帝为什么要自称“寡人”,他一直把自己当一个父亲,而不是抛开一切的“寡人”。对于儿子们争权,他必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却始终狠不下心扶正其中一个人。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却又怕伤了李世民的心,竟屡屡表示让李世民当太子,谁也舍不得打压。

因此,当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出现在面前,李渊大惊失色。但是李渊也是见过大世面的角色,心智绝非常人能比,看着眼前的尉迟敬德,他可以料定宫城现在不是他做主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问清楚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不绕弯子,直接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本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如果李渊有什么异常表现,他手里的长矛必然会再次饮血。因此他也不绕弯子直接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陛下,你大儿子跟三儿子造反,被俺们杀了,秦王让俺来保护你,你说现在该咋办?李渊霎时头冒冷汗,咋就闹到了这个地步?

看着尉迟敬德手里的长矛,李渊明白,除了死以外,他只剩下了一种选择。“咋办?当然是把我最棒的儿子李世民立为太子啊!朕早就想把皇位交给他了。”李渊很懂事。见李渊如此表态,早有人把消息传了出去,一切妥当!李世民随即冲了进来,趴在李渊怀里大哭,满脸委屈。李渊也哭,满脸委屈。

政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特别下诏:以后国家大事,先让太子过目,然后再报给我。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于是就坡下驴,早早退休享乐,省得总被人惦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