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民宅残留着古老的生活气息。
田坑古城的发轫之始,可追溯至明朝末期。据田坑村《陈氏族谱》记载:“有信公启绪于田坑,是为始祖, 原居广东南雄石井村珠玑巷,因避乱难入惠州府归善县系。居长坑涧头坑,又志老田坑,吉塘,三栋屋,八传至西峰公,卜居新田坑,志琰等建宁静两公祠, 成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三月(1773年)”。
▲红砂岩墙基为明朝建筑特点。
根据《惠州府志》《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陈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可大致梳理出田坑古城的发展演变脉络:明末清初,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购入田坑部分土地,并开始建造房屋。乾隆初年,陈氏九世祖宁斋公在“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第二次购入田坑大部分土地,并大举营造田坑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陈氏十世裔孙赞琰、赞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等房屋,并完善四周城墙。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田坑古城逐渐演变为现在后世所看到的格局。据考究,田坑古城呈围龙屋架构,巷道式布局,四周筑有坚固围墙,城墙间设有七个炮楼(望楼)用于眺望城外情况。鼎盛时期,古城内共有房厅400多间,上百户人家居住其中,城内形成了完整的村落系统,并通过城墙、炮楼等建筑构建出一定的军事防御性,故得名“田坑古城”。
▲四周筑有坚固城墙。
▲古城左侧城墙下有孩童嬉闹玩耍。
▲鹅卵石铺设而成的古巷道爬满青苔。
田坑古城的发展变迁轨迹,与陈氏家族历代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的家族奋斗史一脉相承。据陈氏谱牒载:“本宗自五世至十二世,阅明及清,八代为官,(其中)七至十一世,五世十大夫”。梳理可知,陈氏家族10个“大夫”中,有8个“奉政大夫”和2个“奉直大夫”,官阶正五品和从五品,是名副其实的望族,田坑古城也因此摘得“大夫第”美誉。
据介绍,田坑古城建设较完整地反映了岭南地区家族建筑的演变谱系,较系统地体现了客家族群迁徙繁衍的历史和聚族而居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聚落形态的不可多得的真实历史遗存。
▲大夫宗祠是田坑古城最为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