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富指,香港被诟病为“文化沙漠”,是因艺术家如没名气或金钱能力,基本上无法做宣传或举办个人展览。
“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博览会”于本周五(九月二十三日)在亚博开幕,在一连三日展期中,二十个国家参展,当中的《沙漠清泉》更汇聚本地一百五十多个杰出艺术家及画廊作品,横跨多个艺术范畴,如中国书画、现代艺术及装置艺术等,带领香港走出“文化沙漠”。
“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博览会”暨“第四届香港国际艺术及收藏品博览会”除了有近二十个国家展出她们的艺术和文化精选,大会另设《沙漠清泉 香港杰出艺术家汇展》,推介本地一百五十多位杰出艺术家及画廊之作品,让市民一次过饱览多元的文化艺术精品。《沙漠清泉》的展品更横跨九大艺术范畴,包括中国书画、当代艺术、油画、水彩、雕塑及装置艺术等,艺术品超过五百件,力图摆脱香港“文化沙漠”的标签。
《沙漠清泉》是展览的一大重大,国画作为九大范畴之一。
主办单位讯通展览主席梁天富接受《星岛》专访时说,香港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沙漠”,是因城市没有给艺术家发展的成熟环境和有利条件,指艺术家不同商人,没名气或金钱能力的话,基本上无法做宣传或举办个人展览。他直言,以往的大型展览虽称作“联展”,但每位艺术家通常只获展出一两幅作品,对艺术家本身无太大得益;但在今次的展览,一百五十位本地艺术家各有属于自己的摊位,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不再是“联展”,而是“联合个人展”。
为了解开艺术家在成长上的桎梏,梁在今次展览更采用创新思维,将商业模式融入其中,他形容是文化艺术展览的一大变革;在新模式下,艺术家不光只是展出作品或卖画,而且能从中找商机,画廊和中介人可以帮他们签合同,与各界合作推出其作品的衍生产品。例如,梁带记者欣赏一幅估计拍卖价值过亿的唐卡作品,指已得到创作者代理,并聘请本港的拼图公司就此作品制作成一盒盒的拼图,并经他们的网络做宣传,供市民订购。他指此做法不但能宣传文化艺术,艺术家亦能得益,认为画廊以后都要采用相关生意模式,不能纯粹卖画,否则艺术家和画廊都难以维生。
中国近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身兼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驻香港名誉领事馆名誉领事的梁天富,数年前已开始在有关国家做小规模宣传,并与多国领事联系。藉助大势和国家支持,他最终举办了今次的博览会,首展就有近二十个国家参与,他形容是大成功,未来或会考虑扩大规模。
《沙漠清泉》是今次展览的一大重点,为了推动中外艺术交流,中国画作为国粹,自然不可忽视,而当中值得关注的,正是画家伍月柳教授。伍月柳教授是国画大师赵少昂教授及黄君璧教授的入室弟子,为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她曾于中外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更多次获邀于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卖。伍教授致力推广岭南艺术,现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荣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荣誉院士、香港美协理事、香港岭南艺术会主席会长、岭艺会会长。
伍月柳教授为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
伍教授接受《星岛》专访表示,岭南画派的特色,在于将西洋的画风、用笔、顔色配搭和构图,融汇至中国画内,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变革创新艺术主张非常值得学习。伍教授先后在多间学府执教,被问到自己的艺术教育模式,她强调要秉承先师赵少昂教授的遗愿,发扬岭南派。她又引赵大师的说法,指在教育上,有时赚钱的时间比教学还要多,不过即使如此,她坚持应教尽教,故一衆师兄姐,无论在中外,都积极教授岭南画。
她认为中方与西方的艺术是异曲同工,岭南画派既接纳了西洋的色彩学、光线和构图,西方画派亦有学习和欣赏中国画的运笔和用墨。伍教授过往曾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大学担任亚洲研究顾问时,她说当地学生都好欣赏岭南画派,认同它的用色与西方有关联;她亦分享,当时一位旅游画家尝试在其作品中配上中国画笔法,一衆学生欣赏后均认为两者非常配合,“无撞到七彩”。
伍说自己现时的学生,年龄横跨幼儿园至大学层面,但称小亦有小的想法的创造性,自己从小朋友的小小世界中也学习到很多东西,从中聆听和接纳不少意见。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