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新冠疫情仍反反复复,碍于防疫政策及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打工仔女生活和生计都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各界都希望复常,也是打工仔女的希望,但迈向这条路,实需团结互助,扶弱助困,香港才能走得更远,更能如习主席所说的:(人民)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
经历失业和就业不足攀升的两三年,近日在社会渐渐复常之际,一些行业如建造、餐饮、安老护理等的老板们纷纷表示行业人手严重短缺,希望以扩大输入外劳方式补充。一直人力供不应求的安老、医护业,人力资源政策又长期落后发展形势。面对这个局面,特区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抑或应“瞻前顾后”吗?
无法分享经济成果难吸新血
从香港三百多万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出发,我们劳工界认为,在未改善本港就业质素,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权,有效益的培训青年政策出台前的情况下,却简单要求输入外劳,就欠说服力的理据了!扩大输入一般劳动力,后顾之忧将会阻碍香港处理深层矛盾问题的契机了。
据多个行业工会反映,近期行内薪酬待遇比疫情前相比偏低、就业环境恶劣、劳工保障不足等问题呈现。补充劳工计划多年存在,机制也有效,若政府贸然放宽扩大输入外劳,只会打烂本地工人饭碗,压低工人的议价能力,徒增社会怨气。
当劳动力短缺,一般会令工资有机会上调,但本港现时的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本港督导级及以下僱员的实质工资指数过去十年间(一二年至二二年三月)增幅仅为百分之四点五,打工仔无法分享经济成果,部分长期缺人的工种,员工薪酬仍然偏低,根本难吸引新人入行,没有好好做到培训后确保就业,以建造业为例,不断培训又不断流失青年劳动力,成为僱主要求输入外劳的理由,倒不如说是借口。因为这是短视而不是长远承担。
安老护理业又是另一例,由当初为父辈问题,拖至今天已是不少战后婴儿期的群体眼前的安老困境了!今年初截至六月三十日透过“补充劳工计划”输入的护理员已逾三千名,行业工资仍然过低,难吸引本地工人就业,现时护理员每月工资中位数为一万四千一百五十元,但若按政府保健员起薪点却高达二万零三十五元,差距甚远。政府制造公私营差距状况长期存在,也制造在职贫穷问题呢!
我们可以再回带看看,第五波疫情爆发初期,社署曾以月薪三万一千一百五十元招聘临时合约护理员,共吸引超过五千五百份申请,反映薪酬待遇是业界人手短缺的症结,也证实了合理的薪酬待遇绝对是吸引人才入行的最大诱因。
据工会了解,在最近修读护理员精修班中,有一千七百五十名毕业学员完成三个月就业跟进期,超过八成人就业,但至近日只有三百人从事护理安老行业,入行就业率仅百分之十七点一,正正反映问题所在。
长工时超劳动强度须正视
长期出现“有工无人做”的情况,除了薪酬待遇问题,工作环境欠佳及行业陋习也是没有新人入行的原因之一。如建造业的职业安全问题、安老护理业“厌恶性”的行业特性、饮食业“落场”的传统等等。工时长、工资低、职安环境差,试问如何能吸引有能力、想闯新路的生力军入行呢?
建造业工业意外频生,增加职安罚则的修例迟迟未通过,地盘环境恶劣,工友连冲凉或唞暑的地方都没有,行业阶梯、长期聘用、管理得宜等,若这些问题不作出改善,根本难以吸引新人入行,难以令青年有希望有前景。
面对劳动力短缺,政府及业界应检讨薪酬福利待遇是否合理,职业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工作条件是否合适等等。不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说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打工仔女的辛勤劳动,应得到合理的回报,输入外劳只是治标之法,合理提升薪酬待遇,用好现有劳动力,保障本地工人的就业需求才是治本良方。在本港人力资源政策未做好时,不应轻言扩大输入外劳。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
原标题:来论|提高薪酬待遇 缓解人手紧张良策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