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士族学业功名积极进取,为人处世刚正忠义。
明万历年间到天启年间,明王朝统治者昏庸无能,任用宦官专权,以致内政外交每况愈下,国家政局日益衰颓。韩日缵虽置身于书堆中,但他时刻关注时局,忧国忧民,把浓厚的忧患意识倾注在字裹行间。韩日缵撰写了 《建州女真考》以“备筹国者览观”,也将其对北方边患的担忧写进诗歌之中。博罗韩氏家族继承了韩日缵的忠勇爱民精神,在保明抗清的腥风血雨中前赴后继,壮烈殉难者不下数百人,其中不乏老人妇幼。
博罗老县城铁炉巷随处可见韩氏家族文化宣传墙。
韩日缵育有四子,长子函可在甲申国变后,成为当时有名的反清诗僧。他因撰写《再变记》,揭露清兵南渡暴行以及南明投降派的丑恶嘴脸,被毒打审问,此为清代第一宗文字狱。
就在函可被捕的这一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攻陷博罗后血腥屠城,“韩日缵一家十不存一,惨烈至极。〞近人陈伯陶在《胜朝粤东遗民录》一书宗族回顾:“(韩日缵另外三子)函可弟宗驎、宗騄、宗骊以抗节死。叔日钦,从兄如炎,从子子见,子亢以起义战败死。寡姐以城陷;妹以救母;宗騄妇以不食,宗骊妇以饮刃,皆死;其仆从婢媵亦多从死者。”函可在诗中写道:“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
其中,韩晃“甲申闻国难,遂粒米不食,沐浴而逝”;韩如琰更加惨烈,清廷水师大军围攻罗阳城20多天,他带领军民死守不降。清军在葫芦岭东麓城墙下挖开地道,填上炸药,炸开城墙。清兵随即一哄而进,血腥屠城,如琰及诸将先后战死。守城之初,韩如琰以头发沾血在战袍上写下绝命诗两首。其中一首为:“丈夫肯向死前休,今古兴亡不自由。半壁东南成坠甑,一家骨肉总填沟。天荒地老孤身在,国破家亡双泪流。太子高皇今在上,小臣一死复何求。”如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对于韩氏家族,侯慧梅曾总结道,“国兴家昌,国破家亡”是韩氏家族在整个明朝期间经历由盛转衰最贴切的评价。朝代转换,韩氏家族也随之衰败。大族乃明清时期朝廷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或社会基础,对于当地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族兴,则地方兴;大族亡,则地方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