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 星期一 12:34:47

科举望族盛极一时,诗书传家刚正忠义

发布时间:2022-09-23 13:56

明清时期,博罗“诗书甲于一郡”,涌现出不少名门望族,韩氏家族是其中的佼佼者。博罗城内宗祠遍布,但能冠以“大宗祠”的仅此一家。韩氏以书香门第著称,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代绵延至清代,荣登进士3人,中举24人,另以恩贡、拔贡、生员等登科者则不绝如缕,是博罗乃至广东屈指可数的大族。

W1a

韩氏宗祠香火旺盛。

韩氏家族杰出者如十一世祖韩日缵,官至明礼部尚书,以文章、气节、事功著称,德业声施在天下;十二世祖函可,亦儒亦佛、能忠能孝,玉成曹洞宗著名高僧;十八世祖韩荣光,居官建言、传道授业,以诗、书、画“三绝”于世。在抗清保明战场上,韩氏满门忠烈,几乎“命尽全家”。当地文史专家表示,把目光投向博罗家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必定会考虑到韩氏家族。

作为声名显赫的仕宦家族,博罗韩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浙江的山阴。南宋末年,为了逃避战乱,韩氏从山阴迁至福建福州,后因开基祖梅州公任广州教授而入粤,再因改任博罗教授而迁至博罗。

w1b

韩氏大宗祠保存完好。 

自韩鸣凤的祖父韩棨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举后,韩氏一路文运亨通,后代为政者政绩斐然,韩鸣凤、韩鸣金、韩日缵等都是杰出代表。明万历元年(1573年),韩鸣凤与韩鸣金兄弟两人同中举人,成为一时佳话。韩鸣凤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直隶高邮知州离任时,百姓“攀泣积道相送”,途中树起“去思碑”,还在高邮官署刻嘉政碑。

韩鸣金同样平易近人、关心民生。升任宣化知县,在遇到 “米价骤涌”时,韩鸣金就“多方赈货”,借来钱款购买粮食以赈济困难群众。离任时,当地人民“立石志思”。

在父辈的影响和家风的熏陶之下,韩鸣凤之子韩日缵累官至明礼部尚书,为罗阳古代官阶最高者,成为家族中科名最高影响最大的人物。韩日缵在四十六岁时官至正三品,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充两朝实录副总裁。

w1c

位于惠州市博物馆的函可雕像。

韩日缵为官数十年,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明末国库亏空,一些国家重大工程无以为继,他便撰写《捐俸助工疏》,带头捐出俸禄。明崇祯六年(1633年),韩日缵以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不久,他专门负责纂修《明熹宗实录》,夜以继日地翻阅天启年间的数千本奏章,逐条编纂六朝奏章。除此之外,身为经筵讲官的韩日缵还要负责给崇祯皇帝讲课。他分析详明、讲解清楚、广稽王道、陈论时政,希望皇帝“任用正人,矜全愚昧,以喜怒不系之心,成好恶絜矩之治”。崇祯帝赏识有加,曾盛赞其:“习启沃、练经济、正文体、于实学、史识有俾。”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韩日缵在南京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八岁。崇祯皇帝知悉,念其讲帷旧劳,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恪”。百姓亦感怀韩日缵生平品德,在广州承宣街(今北京路)立牌坊以示纪念,上书“七宿经天”,寓意其如北斗示人以方向。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曾撰文介绍,除了韩日缵之外,韩氏家族的其它士子也在明朝中央及地方上有所建树。正是由于一世又一世的韩氏族人不断在科举仕途上的持续发展及扩大影响,韩氏家族才能在博罗成为一个地方大族,成为了惠州乃至广东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文/图  李海婵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