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海峡时报》9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堡垒,独立的经济发展计划。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有报道,中国已实现“纳米刀”手术系统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这是一项能够高精度对患者进行手术,减轻患者手术风险和提升术后治愈速度的技术。该技术一旦实现国内量产,预示中国进一步加快重组全球供应链的步伐。
该纳米刀系统由天津一家高新企业生产,用于靶向治疗癌症,尤其对胰腺癌的治疗有显著效果。该企业在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获得更多优惠政策以实现对前沿技术的突破。
为挤压中国崛起的空间,美国政府采取更严厉措施禁止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中国企业。所以,为避免更多技术和产品被美国掣肘,中国政府正加大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减少对进口尖端科技产品的依赖。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抵御外部干预的“经济堡垒”,重塑自身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内循环”,减轻一旦遭遇军事冲突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许多美国人希望与中国实现“脱钩”,中国政府已先行一步逐渐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程度,尤其在高新科技上。
内部人士表示,中国的“内循环”战略由几部分组成,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逐渐实现。在技术方面,通过刺激国内高新企业更快更高发展前沿技术;在能源方面,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建设,减少对海外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在粮食问题方面,更大程度实现主粮自给自足,确保种子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粮食安全;在金融方面,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美元作为金融武器后的调控。
这些变化对跨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挑战,尤其一些跨国企业的全球最大增长点来自中国市场。
中国一直在实现科技、经济、粮食等领域“内循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面对国际形势的急剧转变,中国加快实现“自给自足”的速度。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表示,中国政府明白,如果要实现祖国统一,军事冲突可能“难以避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只会继续增加,为避免重蹈俄罗斯的窘境,‘内循环’一词在中国政府官方刊物中已多次提及。”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曾锐生(Steve Tsang)认为:“中国的‘内循环’建设并不意味着中国即将与外界隔绝,作为全球经济和贸易主要参与国和外企直接投资国之一,一旦与外界隔绝无异于经济自残,相反,中国正在建设一系列多样化经济自给和开放的方式,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政府通过对内部高新企业的支持,让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强国,发展高新科技,让更多国家依赖中国的发展。”
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中国正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促进高新技术的自力更新,尤其是在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希望能实现创新突破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去年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已投资390亿美元用于新的半导体研发项目。此外,超过15个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共计250亿美元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国半导体企业。另外还有股权、债券、贷款等方式的资金支持。
半导体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工业的致命弱点。 SIA 报告称,2020 年,中国进口高达 3780 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这是一个供应链漏洞,因为中国95%的半导体需求只能从海外提供。不过,现在已经有一些显着的突破。今年夏天,中芯国际成功自主研制出 7 纳米工艺的芯片,仅比台积电和韩国三星等行业领导者落后两、三“代”。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取得这样的进展,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芯片产业的发展,但实现半导体完全自力更生的目标是一种幻想。这个行业复杂和相互关联的程度,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发展新能源经济。中国目前能源自给率约80%,剩下的20%来自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这部分相对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中国尤其关注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的情况,因为美国在新加坡有驻军,一旦中美发生摩擦,很可能影响来自中东的石油运输。
牛津能源研究所所长米哈尔·梅丹表示,中国正在加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危机:“中国着眼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并评估供应链之间的互补性和脆弱性问题,他们在加强和巩固可再生能源和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国内的部署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有望在2025年前全国所需电力的33%来自可再生能源。但在海上石油运输和天然气进口方面中国仍处于劣势。
粮食问题。在过去30年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用地的流转,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急转直下。2021年,中国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这三种主要粮食用药的总需求只有33%产自国内。自从美国发动贸易战以及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粮食安全白皮书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中国政府的另一个关注点。集中表现在提高粮食产量、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用水效率和投资重大水利项目。
据高盛分析师的说法,中国最重要的农业政策是实现种子产业振兴,确保作物种子的安全。长久以来,中国作物种子多引进自国外转基因物种,作物的生成多以来西方企业的种植方法和材料,一旦被“掐脖子”,将造成严重的粮食危机。
金融问题。基于美元在全球本位货币地位,一旦美国以美元作为武器大打金融战,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或能减轻该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有中国官员层表达了相关的担心:“当美国.频繁使用制裁,过分强调美国利益而忽视其国际责任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由于中国约四分之三的贸易以美元计价,因此容易受到制裁的影响。当然,中国政府明白要解决美元为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只能着眼于长期。迄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收效甚微,“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亦进展缓慢。
英国咨询公司Enodo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戴安娜·乔伊列娃 (Diana Choyleva) 表示:“从短期来看,中国政府正努力权衡其与俄罗斯以及西方国家间的关系,而该国现时对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决心亦越来越大。”
中国对实现经济自力更新的愿景由来已久。自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和“双循环”政策的提出,提升国内经济的活力成为一项重要国策。美国对中国企业制裁的力度不断上升,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以及台海局势的紧张,进一步提醒中国政府建立“经济堡垒”的重要性。
当然,中国加大力度扶持国内高新企业,对于那些专注于中国市场的跨国高新科技企业来说构成重大风险。无论如何,作为全球化的今天,这个所谓“经济壁垒”也有其局限性。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出口导向的结构占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会完全与世界隔绝,他们可能会根据行业特色采取混合方式,对具有战略意义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将被视为国家安全领域进行扶持,而需要外国资本和人力的行业将保持开放并与世界保持互联互通。”
编译/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