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哥舒翰20万大军战败,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十六子李璘随唐玄宗奔逃四川。到了6月底,还没来得及正式发文任命,李璘便在汉中与唐玄宗分手赶往江陵。7月12日,经历了马嵬兵变的李亨在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此时的李隆基三父子,迫于变故,沿着不同的方向寻找各自的人生道路。
李隆基继续一路向西逃亡,途径四川普安郡(剑阁县),内心苦闷不已,让贾至起草了一份《幸普安郡制》(《命三王制》),谋划着以皇子代替边镇将领典兵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变。
另外,李隆基对皇子们的权力也作了一次大调整,尤其为了遏制太子李亨势力,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一路向北的李亨称帝后,即派使者去全国各地,紧急呼救勤王护驾。向东前行的李璘则已经在襄阳大展拳脚,跃跃欲试,心中所憧憬的便是乱世之下,权力结构变更下的新气象。
此后,李亨得知弟弟李璘在南方的所作所为(反叛)后,着实被震惊了,派出了从李璘处归来的高适以及来瑱、韦陟赴安陆(今湖北)会盟,平叛敌军。
而李璘作为长于深宫的皇子,从头到尾都是被玄宗《命三王制》及部分想荣华富贵的官吏们裹进了与李亨的对峙中,除了些许皇帝美梦,实力终究不允许。
但是此时已经回天乏术了,只能一路硬着头皮朝江西方向逃亡。最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追兵赶上了,在大庾岭小战一场,李璘中箭被杀,便草草结束了这场“永王之乱”。
永王李璘的叛变虽然没有引发更大的骚乱,但足以表明肃宗新任之初根基不稳。
李璘未败时,太上皇李隆基眼见儿子李亨已经占上风,为了避免儿子李璘被杀,发出诰文:“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希望以此能解救儿子李璘一命,而唐肃宗李亨没有放弃任何可以存在的威胁。因为此时的他,克复两京在望,帝位渐稳,玄宗势落。
最后,因顾忌形象,重赏了李璘子女爵位,而皇甫侁从此不再受重用。也因为永王之乱,李亨加速了收复两京工作节奏,直捣范阳安史老巢政策也突然改变了,弄得李泌错愕不已。
而远在蜀中的太上皇李隆基,因为李璘与李亨的父子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克复长安后,唐玄宗住进了兴庆宫,李亨则住进了大明宫。这场以玄、肃宗二帝政治争斗为背景的“永王之乱”,最终以坑杀永王李璘收了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