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理财偏向炒股,专家倡考虑指数基金

2022-09-06 08:36

jij1

有研究指出,年轻人多倾向通过股票进行投资。

初入职场收入不高、消费欲望旺盛、投资计划不清晰,年轻人在面对理财时似乎具有不少的挑战。早前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有研究表明,香港的年轻人多倾向于通过股票进行投资理财,但波动市况下,该方式是否最明智之举?有专家建议,应调节用于投机、投资及储蓄的比例。 

当26岁的Luna最开始接触理财时,目标是“赚钱”,“身边很多朋友买基金赚了”,所以自己也开始购买此类产品,她忆及2021年初时表示。但现实情况似乎并不理想,约2万元(港元,下同)的本金,至今总亏损超过2000元,即收益率约为负10%。

问题可能并不单单在个人身上。从2021年至今,市况波动显而易见,无论A股或是港股,均呈现先升后跌的走势。而港股则在去年下半年最多跌超过两成以上。进入2022年,情况不但没有好转,更面临俄乌战争等全球性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想要仅仅通过投资获得可观的收益十分艰难。

需保持足够流动资金

其实,理财和投资、投机差别不小。中国通海财资管理私人财富董事总经理张佩仪亦观察到,不少年轻人仅仅听朋友推荐、介绍,便随意买入美股、虚拟货币等,期望藉此实现高收益,但结果往往不遂人愿。她认为,真正的理财应当有较为明晰的规划,一方面有“博一博”的短投资,甚至投机;另一方面又有稳妥的储蓄,再者亦要保持一定流动资金。具体比例方面,张佩仪认为,作为长期规划的一部分,强积金的投资已经占薪资收入的5%;以中短期规划来看,建议至少将薪资的20%至30%用于储蓄;其余则为日常使用等。

用于储蓄的资金亦有多种投资出路,张续指,对年轻人来讲,定期存款等产品的回报率并不是非常理想,或可考虑指数基金。她表示,市面上多种基金计划都有3年至5年期,或10年期,到期回报可达3至4厘。具体如何拣选,则要考虑个人的规划及风险承受能力,张佩仪指,如投资年期较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高,则可选择非保本保证回报率者。

经历了一年多的理财“实战”,Luna将自己的预期调整为“赚一顿饭钱”。而25岁的Patrick从一开始便没有期望通过理财“致富”,他形容自己的初衷只是“抵抗通胀风险”。他的计划较为具体,将手头上的资金细分为存款、基金等。因不久后有留学打算,Patrick亦趁低位购入了部分外汇,三者比例约分别为55%、30%和15%,并希望能于明年攒够10万元。

资金只作储蓄非上策

认可财务策划师李澄幸表示,理财计划中正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该目标应当为中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他续指,对刚从学校毕业的部分年轻人来讲,长远、宏大的目标虽为必要,但却并不是全部——“因为你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资源去实现(目标)”。

“理财的本质是延迟享受”,李澄幸表示,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一味的储蓄并非上策,“可以在达到一个目标后,用消费来奖励自己”他补充。除此之外,年轻人在理财时也应当寻找合适的参照。李提及,互联网信息泛滥,不少年轻人眼见他人赚得“盆满鉢满”,自然心生向往;但他建议,理财是否成功的参考应当是去年的自己。“是否比去年赚得多,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关键”,李说道。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