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吸纳媒体人,搭建沟通桥梁

2022-09-01 16:25

由行政长官李家超领衔的新一届特区政府团队,基本上已经全部亮相,并投入工作;人们注意到,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政府团队媒体人特别多,以一些司局长政治助理职位为例,竟然有8位是传媒人,例如政务司司长政助李惠曾任无线电视记者、副政务司司长政助叶绍坚曾任《经济日报》采访主任、财政司司长政助杨通达曾任商业电台记者、副财政司司长政助宋佩瑜曾任《大公报》高级记者、律政司司长政助洪晓敬曾在《经济日报》及《南华早报》任职、保安局局长政助梁溯庭曾任《南华早报》资深记者、房屋局局长政助欧阳文倩曾任《文滙报》港闻部助理采访主任……除了政治助理外,其他一些重要岗位都有曾经是媒体人的影子。

新政府团队为何吸纳这么多媒体人?这并非是香港传媒环境变差,传媒人千方百计向政府靠拢的结果,而是李家超和特区政府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考虑作出的布局。众所周知,本届特区管治团队是新选举制度下选出的首届政府,舆论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力和影响力、须干出一番大事的政府,因此看待本届政府的一举一动,须站位更高一些、视野更宽一些、角度更多一些。

汲往届教训 重视媒体大众沟通

特区政府长期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这一政策取向令香港成为世界上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被誉为“自由港”,值得称赞!然而,在过往的管治中,政府的“不干预”理念也扩大到其他领域,凡事按部就班,不求主动作为,而往届政府在出台某项政策时,亦不太重视透过媒体与公众沟通,经常造成被动局面。

2019年“修例”风波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公布前,由于政府与市民沟通不足,草案有不少瑕疵,后经反覆咨询、修改,明确了“八不移交”等原则,应该说比较完美了;但港独势力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迅速做出“反向解读”,“人人都是逃犯,个个都可送中”这样夸大其词的恐吓,竟然鼓动了不少人上街游行,最终令“修例”演变成一场政治风波。

除了“修例”风波外,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曾被解读为“内地执法人员大举入境执法”、内地支援香港进行全民核酸检测被解读为“基因送中”等,可以说政府推动甚么,就有人“反向解读”甚么。

除了某些媒体故意“反向解读”外,另一个情况是,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快捷的大环境下,各家媒体都在抢新闻,谁有心思慢慢研究政府的新政呢?媒体只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依照自己的理解、从最容易“搏眼球”、“吸粉”、“引流量”的角度,进行选择性报道,不会关照政策措施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显然,新一届政府已经认识到媒体沟通的重要性,汲取往届政府的教训,大量吸纳媒体人加入政府。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媒体出身的政治助理和其他官员,既熟知媒体,也熟知政府运作,还熟知大众心理,就很容易搭建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加深彼此的沟通,避免误读误伤,减少施政阻力。

做与说互配合 文与武同衔接

市民习惯用“武官”形容出身于纪律部队的李家超;若以“武官”而论,特区政府中还有多位官员属于“武官出身”,例如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长曾国卫等。

纪律部队的特点是执行力强、敢于碰硬、讲求效率,而办事“强”、“硬”、“快”,必然容易得罪人,也容易造成彼此误会,因此凡事“一硬一软”搭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政府广纳传媒人,大概就是要发挥“文官”的作用,“做”与“说”相互配合、“文”与“武”共同衔接,如此可以提升政府团队的治理能力。

还应该看到,本届政府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公屋建设、土地供应、扶贫安老、青年上流,每一件事项都不轻松,都会触及香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中央的要求、市民的期盼,回避不了,耽误不得!特区政府必须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啃下一根根“硬骨头”,要做到这些,没有市民的理解不行、没有各界的支持不行、没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舍利求义不行!而这一切,都需要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进行说服、沟通工作。“硬措施”与“软沟通”相得益彰,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世界格局丕变 中美关系不容乐观

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以来,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说好香港故事”,可见他非常看重香港的对外联络沟通。

当今天下并不太平。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告诫人们,要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看待分析问题,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新一届特区政府应该领悟到“‘两个大局’看天下”的要领,眼光更为长远,布局更加缜密。

事实上,世界格局今年以来变化最明显。俄乌冲突令人们看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与俄罗斯的对峙已经形成,而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挑动台海不得安宁,美国借“台湾牌”打压中国的迹象十分明显,人们也担忧中美对峙。

中国的崛起不会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国不愿意看到中美交恶,但事情的发展不以中国民众的良好愿望为转移。在美国日益焦虑的情绪中,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都会把“反中”作为“政治正确”要义,未来中美关系不容乐观。

当好“超级联系人” 应对未来风险

如果中美两国今后变得水火不容,香港应充当甚么角色?当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同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应继续发挥好“连接器”、“超级联系人”的作用,积极地为中美关系缓和作出贡献,成为中美博弈的“缓冲地带”。

以这样的大格局思考问题,特区政府中必须有一批媒体人,让他们与媒体一起努力,首先向港人讲好第一版“香港故事”,其次向美国及西方民众讲好各个版的“香港故事”,消除偏见、弥合分歧、融冰化雪,争取得到美西方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尽最大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为香港自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媒体人进政府是好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李家超并非“一介武夫”,恰恰是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的人,市民大可不必为“武官主政”而担忧!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来源:香港新闻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