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发郊野无助缩短公屋轮候时间

2022-08-12 13:59

大自然与住屋向来不对立,惟近月政府接二连三以发展为由,发表向大自然“开刀”的言论,包括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指有需要为发展重划湿地边界;特首李家超再指土地供应主要考虑发展绿化地带及明日大屿等;不过最惹人非议的,莫过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突然重提开发郊野公园,声称于大榄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三点五万伙公营房屋,可缩短公屋轮候时间至五年内。可是,开发郊野真的有助基层上楼吗?

司长没有解释如何推算出“五年上楼论”,但为了让公众易于理解,笔者尝试推理背后逻辑。若以现时公屋申请数目十四点七万宗作为基数,当提供三点五万伙公营房屋,申请数目便会减至十一点二万,相等于减省轮候时间的二成,即由六点一年降至五年内。然而房屋问题不是简单的数学题,回归现实,便会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五年上楼”如意算盘难打响

首先,新建公屋单位并非全数分配予一般申请者。翻查房委会过往的年度编配估算,部分新建公屋会分配至受各类调迁影响的住户、公务员等,近五年仅约七成半单位分配予一般申请者,加上司长提出的伙数当中包括居屋单位,可见即使在大榄郊野公园建屋,实际获编的公屋申请者远低于三点五万。

再者,公屋项目由动工至完成入伙,动辄至少花上七年,而开发郊野公园更涉及修例工作,甚至面对司法复核,需时更久。届时轮候时间随时比现时六点一年更长、已轮候逾五年以上的申请者更多,以目前情况作基准并不准确。

更关键的是,房委会的轮候时间计法与申请人数无直接关系,还需要考虑获编配申请者的轮候时间分布、编配予不同轮候时间申请者的单位数量等,轮候人数与时间的减幅没有必然关系,与司长的说法有差异,“五年上楼”的如意算盘难以打响。

北都千顷棕地未纳入规划

郊野公园建屋不但无助加快上楼,更会带来前所未见的破坏。政府一七年曾委托房协研究开发大榄郊野公园,若以相同的发展比例推算,容纳三点五万伙需要开发达一百八十七公顷,相当于十个维园,涉铲走山头及一半郊野径。破坏之大,难以令人信服开发仍只是在郊野“边陲”。更何况被列入郊野公园的土地并无“边陲”与“核心”之分,整个范围均受《郊野公园条例》保护。事实上,更令人忧虑的并非任何规模或单一选址,而是一旦强行修例,为开发郊野开绿灯,威胁将扩散至全港的郊野公园。

社会对保卫郊野公园早有共识,政府于一八年耗资一千七百二十二万进行为时五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后,公众参与报告指出公众对发展“郊野边陲”意见非常负面,大部分市民更表明反对两个郊野“边陲”选址(包括大榄郊野公园),所得的结论十分具体,非如司长所言般“抽象”,亦获上届政府全盘接纳。现届政府不宜反口,企图制造郊野住屋对立的假象,更毋须浪费时间研究开发郊野“边陲”的可行性,反应集中火力,加快发展位于北部都会区内逾千公顷未纳入规划的棕地。

陈可淳 绿色和平资深项目主任

原标题:开发郊野无助缩短公屋轮候时间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