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 星期一 06:58:04

记录珠海先民史前生活,岩画解读困难重重

发布时间:2022-07-29 09:31

 宝镜湾岩画被发现后,关于岩画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宝船破浪、巫觋献舞……这些珠海先民伟大的艺术创作表达了什么?研究者相信,宝镜湾岩画上的几何图案并不是先民的随心所欲。但岩画年代久远,如何解读,困难重重。

徐恒彬、梁振兴撰写的《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该岩画研究的序幕。李世源的《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是研究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的专著,也是目前关于宝镜湾岩画判读的权威之一。

李世源认为,对宝镜湾岩画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先民的生活,对岩画的研究要保持敬畏之心。

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观点是,宝镜湾岩画一方面记录了珠海先民与山相依、与海相伴的史前生活,另一方面反映了史前的宗教、祭祀文化。以藏宝洞东壁岩画为例,主要呈现的内容有四大部分:一是以龙、凤、夔、蛇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载王之舟为主的一组图像;三是以群舟待发及船上一群群铮铮铁汉为主体的海上船队;四是男觋、女巫及人牲的庄严祭祀场景。

研究表明,宝镜湾岩画中的“面具舞蹈人”是一位男觋,形态两肘夹腰弯曲,两手外翻,两腿微叉。它的头呈方形,有眼眶,平顶,为一面具无疑;而“甩袖女巫”两脚外撇,两腿作马蹲式,头转左,左手持鞭状物甩袖过顶,右手外弯成弧形。整个体型力度丰满、刚劲有节奏。无论是岩画中的男觋还是女巫,展示了先民正在进行场面宏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而从这些人物的不同站位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等级制度的,背后是有一个部落组织。

船,亦是宝镜湾岩画的重要元素。“载王之舟”凿刻于藏宝洞东壁岩画,有上下两条船迭压组成的舟船,船体凿刻着波浪纹,两头尖翘,分明是海船。船中轴在线刻着一个头戴羽冠、面无轮廓却异常镇定威严的饕餮状人形,高高在上的王者头戴羽毛状冠饰。“载王之舟”的船尾横面刻凿纹上有一件羽衣状的服饰。研究表明,它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船帆实证。帆的发明和利用,又进一步证实了宝镜湾先民的能力。

与藏宝洞东壁岩画的“载王之舟”不同,凿刻于藏宝洞西壁岩画的“王者之舟”已经完全处在茫茫大海中,与先民出海捕鱼有关,是珠海先民史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世源介绍,宝镜湾岩画上有很多海船的形象。中国的造船史、航海史显示,在2000多年前才有“三板船”,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独木舟”。“就是将一棵大树把中间挖空了,在海裹面或者在湖裹面可以作为一个运载的工具。”但在宝镜湾岩画裹,大家已经清楚地发现,先民的船是在海裹面的,它不是独木舟,它是三板船,船还有风帆。这说明先民在4000年前对航海、对天文、对洋流的掌握程度肯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虽然对岩画的判读在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谜团没有解开。李世源在1998年年底参加宝镜湾遗址考古发掘时,多次到藏宝洞面壁而立,最终在东壁岩画发现了一条龙的图案,也被称为“中华岩画第一龙”。它阔口,呈方形,龙身蟠曲,龙尾状如鱼尾,头角似鹿,作吼叫状,是一条蓄势待发的云龙。

龙,是一种图腾崇拜,远古时代在中原地区常见“龙”的踪迹。但根据研究,珠海整个地区3000年前基本上都是孤悬珠江口外的海岛。“我们在到宝镜湾进行调查时,当时还没有珠海大道,高栏还是一个岛屿,在岛上为甚么会出现龙的形象?中原文化因子在南海之滨发现。是甚么原因?这些都是谜。”李世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