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单房屋短缺,安老院舍宿位同样供不应求。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目前65岁以上长者有近150万人,其中约6万人居于院舍,目前轮候资助安老宿位的人数已超过2万人,平均需要等候3.6年才能入住津助及合约院舍,加上私人非资助宿位质素参差,大多空间狭窄,此问题在第五波疫情中尤为突出,大批院友染疫的消息令市民痛心。政府必须跳出既有框框,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意,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增加安老院舍宿位供应,早日在香港实现“老有所安”。
虽然政府提出未来十年将增建约1万个安老宿位,但相关项目来自不同的土地来源,各有掣肘。举例来说,当局提出在合适的公营房屋项目预留5%楼面作安老院舍用途,以及在卖地计划中加入兴建安老院舍的地契条款,然而,当院舍项目与公私营房屋项目綑绑推出,只要房屋项目延迟落成,院舍项目也会相继被波及,最后令两者皆面临长期延误的问题。
因此,政府除了要增建安老宿位,也需要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缓解安老宿位供应不足的问题。可是目前有意发展安老院舍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发展商正面对三大难题:一是土地发展潜力受制于不合理的高度限制;二是部门处理项目申请需时;三是私人发展商缺乏足够诱因增建安老院舍。
放宽院舍高度限制
《安老院条例》规定,安老院任何部分所处的高度离地面不得超过24米,理据是在火警或其他紧急事故发生时,可以缩短拯救或疏散行动不便住客的所需时间。然而,业界指出该理据“站不住脚”,因医院也收容了不少行动不便的病人,却并未受制于24米高度限制。至于人口密度较高的新加坡,也从未对安老院舍施加特定高度限制,因此制定24米高度限制未免缺乏严谨科学性。
目前政府推出了两项措施回应:一是社会福利署可就个别院舍的情况咨询消防处意见,酌情容许厨房、洗衣房、员工办公室等非生活空间置于24米以上的楼层;二是以将军澳72区福利设施综合大楼作为试点项目,测试把整间安老院舍置于24米以上楼层的合适建筑安全设计,包括设置开放式露台通道等设施,以落实“横向疏散”模式。然而,业界普遍认为两项措施调整幅度太小,进度太慢,指出非生活空间不涉及长者逃生问题,应给予常规豁免,而将军澳试点项目,需要等至2029年才能落成,进度之缓慢实难以令人接受。
政府应考虑对业界开放试点项目的设计参数,公布高层安老院舍的建筑安全设计指引和审核准则,列明对地盘面积、建筑材料、通道、升降机、隔火楼层等不同方面的专门要求,以及横向疏散所需要的特别设计和人手需求,也要让非政府安老院舍项目参与试行,争取更多项目能够地尽其用。
精简兴建审批程序
政府先后在2013年及2019年推出两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鼓励非牟利机构在其拥有的土地上透过扩建、重建或新发展增加包括安老宿位在内的各类福利设施,有关成本将由奖券基金承担。然而,计划推出至今仅有6个完工项目,当中只新增了260个安老服务名额。第一期尚有44个项目处于建筑工程、详细设计、技术可行性研究,甚至是尚未啓动研究的阶段,而第二期项目进展则未对外公开。诚然,非牟利机构的专业是提供服务,而非筹备建筑项目,社署应该更积极地协助非牟利机构,便利院舍申建程序。
政府自2003年推出“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提供安老院舍院址计划”,豁免私人发展项目中安老院舍部分的地价,兴建费用由发展商承担,而院舍落成后则属发展商所有。然而,至今只有一个位于屯门的项目落成,另有三个申请项目处于地政程序之中,整体市场反应极为冷淡。普遍来说,业界认为安老院舍的地价宽免对发展商来说并不吸引,主要因为经营安老服务一般难提供可观回报,且服务提供者需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营运成本极高,政府应研究如何提高诱因。
香港人口正在快速老化,预计10年后65岁以上居民将占人口比例超过四分之一,社会对安老院舍宿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目前不少安老院舍环境未如理想,政府正通过“改善买位计划”和立法会修例提升院舍住客的人均楼面面积,但提升院舍环境质素的背后同样需要更多空间供应以作配合。增加安老院舍供应刻不容缓,政府必须跳出既有框框,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意,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早日在香港实现“老有所安”。
原标题:突破安老院舍宿位“紧箍咒”
黄元山博士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叶文祺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区浩驰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