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荣盛造船厂” 揭开惠州近代造船业序幕

2022-07-15 13:56

回望历史,惠州造船业见证了东江航运的辉煌与衰落,是东江航运史的重要篇章。

据《惠阳县志》记载,唐朝时期,归善县(惠州府城所在地)就已经兴起了造船业;明朝时期,发达的东江航运推动惠州造船业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顺治年间,清朝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沿海一带反清势力,强令烧毁广东沿海一带船只,惠州造船业一度衰落。

记者查阅发现,在《惠州文史》《惠城文史》等多部地方文献资料中,均可以找到惠州早期造船业的相关记载。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惠州河南岸人苏善修在归善县横沥以修船、造船为业。1927年后,苏氏将造船作坊迁至惠州中山公园后面和淡水码头等江边一带,带着其子在江边装鱼艇仔和修理木船,忙时也会聘请帮工。不过,苏氏造船没有走向规模化。

1918年,严老五在惠州水门沙下开设新荣盛造船厂,掀开了惠州近代造船业的序幕。据《惠城文史》记载,该厂开设初期仅有24个工人,后来增至100多人,主要造机帆船、木船、小艇等。新荣盛造船厂设立后,惠州造船业逐渐迎来了一波发展潮——1921年至1925年间,惠州制造和修理东江木帆船的船厂有七八家,规模较大的船厂有工人数十名。直到1938年日军入侵惠州,新荣盛造船厂才被迫关闭、人员四散,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但东江航运业和惠州造船业并没有在日军的炮火中沉寂。据载,1940年至1945年间,东江水面帆樯如云,舳舻千里——当时惠州通往各地的轮船最多时可达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木驳船在东江水面随波摇曳。据《惠阳县志》记载,1941年惠阳县共有船厂15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人,每年制造木船600-900艘,造船业已初具规模。1940年代后期,惠州造船业从业人员达500人之多,产业规模居广东前列。

惠州造船业为何能在抗战中持续发展?据介绍,抗战时期为抵御日军侵略,惠州通往各地的公路都已被破坏,轮船和木驳船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