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在宋朝时期斗茶风俗兴盛的历史,得到各类史籍诗篇的左证。事实上,惠州茶文化史还能追溯到更早以前。
“惠州茶文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丘燕伦介绍,东晋斐渊《广州记》一书记载了惠州产茶的史实:“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所谓的“皋卢”即为苦丁茶,而出产“皋卢”的酉平县,就是惠州归善(欣乐)县前身。据有关文史学者考证,酉平县或在今惠阳平潭至惠东多祝之间,近梁化。其中,“南人以为饮”说明,早在东晋南方人或岭南人都在喝惠州产的茶,可见当时惠州茶业生产和贸易流通就已相当发达。
惠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出土于惠东梁化的“昆山片玉”石磨。据惠州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1954年,惠州惠东梁化银屎坑村在修筑花树下水库时,发现了“昆山片玉”石磨,当时伴随石磨出土的有西周青铜鼎、唐代碗等。该石磨做工精致、造型精美,在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价值,经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结合社会风俗和历史背景考证,“昆山片玉”石磨正是当时用作磨茶的器具。
如今“昆山片玉”石磨收藏于惠州市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据介绍,该石磨因磨身刻有“昆山片玉”四字而得名,石磨整体呈浅铁红褐色,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似,由上下两部分组成,造型典雅优美。
惠州市博物馆有关分析提出,在隋唐废梁化郡而设立循州总管府后,当地官府发现当时社会风行茶话会,为讨好当朝上级官员,专门制作了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或作为贡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贡,这件石磨最终留在了惠东梁化。
由此可知,最迟在唐朝时期,惠州的茶俗茶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唐朝饮茶以煎为主,这就需要提前将茶饼研磨成粉状。古代有不少关于茶磨的史料记载,其中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绘有《斗茶图》,画作中的茶磨样式与“昆山片玉”石磨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