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刘松年《撵茶图》(翻拍)。
北宋赵佶《文会图》皇帝以茶宴请群臣(翻拍)。
近期惠州举办宋式点茶雅集活动,图为“水丹青”展演。 受访者供图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是用清水在茶汤之上作画的过程。受访者供图
古装连续剧《梦华录》热播,复现了历史上宋朝茶文化兴盛的社会面貌,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宋式点茶”讨论热度不减。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茶艺精湛,让人印象深刻,剧中的“斗茶”情节更是推动中国古代茶文化国潮出圈。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好茶。当朝皇帝宋徽宗赵佶御笔亲书《大观茶论》,详细记述了“点茶法”的具体步骤。“宋式点茶”可以说是宋朝人饮茶品茗的生活美学。
“宋式点茶”需用茶筅击拂,点出茶汤沫饽。
“点茶”往往伴随着“斗茶”。据考,宋朝时期的惠州,斗茶之风已十分盛行。广东省高级评茶师学会理事、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介绍,惠州种茶史领先岭南其它地区数百年,唐宋时期饮茶之风普及民间。
茶,可谓之“国饮”,发于神农,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自古以来,由饮茶风俗衍生出的茶文化,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技法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唐朝煎茶、宋朝点茶、明清泡茶等阶段。其中,宋式点茶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历经千百年沉淀后的高光呈现。
七汤点茶法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
何谓点茶?综合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多部茶学论著考之,后人将宋式点茶的整体呈现归纳为碾茶、罗筛、候汤、熁盏、点茶等多个步骤。据丘燕伦介绍,如今较为普及的“宋式七汤点茶法”是指,将茶饼经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点出茶汤沫饽的一种饮茶方式。七汤点茶法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将茶汤表面击拂出雪沫似乳花,乳花以厚、白、久为好。
点茶能让茶汤浮起细腻的茶沫,这为茶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茶百戏。“茶百戏又称“汤戏”或“水丹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快速击拂茶汤使其形成茶沫悬浮层,进而将细腻的茶沫作为画纸,以小巧的勺状工具作画笔,以水为墨作画。”丘燕伦说,茶百戏巧妙地利用茶汤茶沫细腻、幻变、灵动的特点,呈现中国画艺术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是宋代点茶文化的精粹所在。
基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茶百戏自然而然地成为宋代斗茶的一大“重头戏”。斗茶也叫“茗战”。顾名思义,斗茶是古代具有强烈赛事色彩的茶事活动。
据考,斗茶的兴起与唐朝开始推行的贡茶制度有关。每年新茶制成后,人们通过斗茶比较新茶优劣。蔡襄在《茶录》中提到,斗茶之风,先由唐代名茶、南唐贡茶产地建安(今福建建瓯)兴起,当地在斗茶活动中胜出的最佳茶品,方能作为贡茶向朝廷进贡。
斗茶斗甚么?“茶色、水痕、茶味”——在热播剧《梦华录》中,赵盼儿与茶汤巷掌柜上演精彩斗茶情节。丘燕伦表示,剧中情节较好地复现了宋代斗茶的情形。斗茶一斗茶色,“茶色贵白”——以茶汤洁白如乳者为佳;二斗茶沫,即观察茶盏边沿是否有水痕,沫饽持久度等;也有一些地方流行斗茶令,即围绕茶吟诗作赋,助兴增趣。
到了明朝,泡茶法开始盛行并流行至今,宋式点茶法逐渐式微,茶百戏到了近代几近失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斗茶之风在惠州有再起之势,各类茶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
据丘燕伦介绍,自2010年起至今,惠州已举办了十余届茶文化节和斗茶活动。事实上,惠州斗茶由来已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惠州斗茶习俗在普及程度和规模特色方面曾名耀岭南。
两宋时期,茶事兴盛,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好茶。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一隅的市井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图中沿河的茶肆、茶坊一字排开,一派欣欣向荣,呈现出当时茶事活动在百姓生活极为普遍的历史面貌。而这一时期的惠州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产茶地,同样也盛行饮茶之风。
据载,苏东坡遭贬谪惠州时,先前往罗浮山游玩,并写下寓惠第一篇作品《书卓锡泉》,其中就提到:“岭外惟惠人喜斗茶”。丘燕伦分析,苏轼前往惠州途中就已听闻惠州人热衷茶事活动,这意味着,宋朝时期的惠州茶事兴盛,名声在外。
文/图 陈丽媛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