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安居工程”加速解决香港“住房难”

2022-06-29 07:53

高敬德

7、房屋政策应适度向青年倾斜,助青年早日实现安居梦。

香港青年的“住房难”问题最为突出。在公屋轮候册上,30岁以下的配额及计分制申请者数目,由2011年的29100人上升至2018年的58100人,升幅近2倍。此外,在30岁以下的配额及计分制申请者当中,2018年就有多达47%的人具备高等教育或以上学历,较2012年的27%大幅增加,反映越来越多高学历、且可以预期收入相对稳定的青年轮候公屋,但按现时的公屋编配进度,加上青年在轮候册上排于较后次序,他们在可见的将来都难以上楼。

特区政府早于2011年提出青年宿舍计划,由非政府机构以自负盈亏的形式营运青年宿舍,并出租予18至30岁合资格青年,租期最长5年。但计划提出10年多以来,目前只有香港青年协会位于大埔的项目入伙,仅提供80个宿位,仅占计划拟提供3428个宿位的2%。

公屋排不上,青年宿舍建设进度缓慢,加上香港居高不下的楼价更非刚出来社会工作的青年可以负担,导致他们要不就负担沉重的私楼租金,要不就居于㓥房、笼屋,生活质素与其学历存在较大落差,除了使青年承受巨大生活压力,亦不利于他们向上流动,小部分青年因而滋生对社会的不满。

新一届特区政府可参考外国经验,在房屋政策上对青年作出倾斜。例如,新加坡国民准备结婚时,即可向政府登记购买“组屋”;为了兼顾单身人士的住房需求,也允许年满35岁以上的单身人士购买“组屋”,使青年可以尽早实现安居梦。此外,为了支援青年置业,对于收入越低的国民,提供的资助则越高,准置业人士最高可获一定额度的资助,等等。新加坡的经验未必能够在香港完全覆制,但一些经验可以汲取。例如,可以善用香港大量废置校舍,由政府或私人发展商改建成青年宿舍或居所,供青年租住或购买;在资助房屋上,也可考虑在设立更严格的转售限制下,将部分单位以更低廉的价格专供青年购买,让青年可以早日实现安居梦。

8、引入大型央企全面参与公屋建设,大幅增加公屋供应。

自2015年起,香港公屋的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就一直远高于房委会的“3年目标”,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现在的轮候时间更是自1999年以来的新高。公屋轮候册大排长龙,导致㓥房问题不断恶化,香港基层市民安居更加遥遥无期。

为了加快公屋建设,建议引入大型央企全面参与“安居工程”尤其是香港公屋的建设。这完全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也十分契合新一届特区政府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总体策略。这些大型央企均为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基础建设的主力军,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建设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完全有实力、有速度、有品质加快香港公营房屋的建设。比如有大型央企愿在新一届特区政府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加速发展的前提下,由新一届特区政府“特事特办”,以“交钥匙工程”模式专门交由有关央企以创新方式“垫资”承担起特区政府公屋的总承包开发建设,把本届特区政府计划10年建成的公屋提前到5年就保质保量建好交付给新一届特区政府使用。这既可提高建设速度,加速公屋建设发展,有效解决民众“住房难”问题,又可节省特区政府资源和资金,可谓一举多得。

要使香港基层市民实现安居梦,关键是大幅增加公屋供应,其中一个方向是大力推动旧式公屋重建。香港房委会已检视重建潜力、但未有重建计划的17条屋邨,有7条位于新界,加上另外3条新界屋邨,重建潜力同样十分巨大。以目前综合发展区最高住用地积比率6.5倍,及最热门的公屋单位面积的中位数35平方米(约377平方呎)计算,这10条新界屋邨重建后,将可提供多达约18.3万个单位,比原本约4.4万个单位多出约13.8万个,增幅达312%。

过往由于交通、工作、亲友联系等原因,不少受重建影响的公屋居民对于迁到新界新屋邨较为抗拒。新一届特区政府大力发展北部都会区,新界北部将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中心,为公屋居民迁入提供诱因。新一届特区政府应善用发展北部都会区的契机,启动较大规模的公屋重建计划,在北部都会区兴建接收屋邨,容纳新界老旧屋邨居民,从而加快重建工作。

此外,在空置校舍等政府、机构或社区(GIC)用地上兴建公屋,亦可在短中期内增加公屋供应。过往特区政府一向有将空置校舍用地作为发展公营房屋用途,在现时192幅空置校舍用地当中,有9幅已计划作公营房屋发展,甚至已完成发展。建议新一届特区政府将更多空置校舍等GIC用地用作兴建出租公屋,协助消化公屋轮候册上的申请。

(系列之三)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创会会长

来源:大公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