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5年】回归25载,香港创未来

2022-06-07 08:11

叶刘淑仪 新民党主席 立法会议员

转眼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一国两制”整体成功落实,香港维持单独的经济、金融、税务、司法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港人生活方式基本不变。然而,25年下来,香港的确累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包括土地房屋严重短缺,房价过高,20多万人挤住㓥房,还有产业结构过窄,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新一届特区政府需要直面及处理的。纵使如此,我认为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这一刻,大家应一起展望香港下一个25年,香港的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首先,中央政府为香港制定香港国安法,拨乱反正,保障了社会秩序及公共安全;完善选举制度保障了政治安全,香港顺利举行了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及行政长官选举等三场重要选举,立法会恢复秩序及提高效率,香港得以体现“爱国者治港”,迈向良政善治,让港人受惠。

在政治安全的基础上,香港要开创下一个25年的光辉未来,特区政府必须具备前瞻性的目光,特别要在经济发展、创新科技这两大范畴加倍努力。

必须推进“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第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建构“双城三圈”的概念,能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香港带来的机遇,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必须好好把握,特区政府必须好好推进。

“北部都会区”指整个元朗、天水围、粉岭/上水,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当中有些项目已在进行中,例如扩展古洞北新发展区至马草垄、扩展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至流浮山及尖鼻咀,特区政府正在进行收地等工作;新铁路项目北环线亦已定了走线。另外就是扩容提升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至占地1,100公顷的新田科技城,以和深圳合作发展创科,构建“双城三圈”中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和“港深紧密互动圈”,加上发展与沙头角接轨的“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这个第三圈,特区政府必须抓紧进度,提速推进,加快融入大湾区的发展。

重视创科 强调“香港创造”

第三,特区政府要加倍重视及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不能再蹉跎下去。正如陈祖恒议员在其“制订全盘工业蓝图,推动香港工业发展”的议案指出的,“特区政府必须抓紧机遇,推动科研及工业技术融合,加快建立人才库及推动官、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商品化”,进一步优化 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至 Made by Hong Kong(香港创造),对此我十分认同。

其实早在回归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及倡议,例如已故中大校长高琨教授及杨纲凯教授两位物理学家,早于1991年已出版研究著作《Technology Road Maps for Hong Kong - An In-depth Study of Four Technology Areas》,当时他们已认为香港很有创科条件,建议香港发展资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科技及环保科技,可惜政府一直没跟进。

1995年,我出任工业署署长后,亦委托了麻省理工大学的Industrial Performance Center ,研究香港作为供应链枢纽,如何运用创新科技提升制造业,如何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当时的研究领域包括纺织与服装、电子业、资讯科技及生物科技等等,研究著作《Made by Hong Kong》于1997年出刊,可惜政府仍是没跟进。

回归后,前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07年进行政府改组,把“工商及科技局”改名为“商务及经济局”,即是把负责经济发展的决策局去工业化、去科技化,只依赖金融业及旅游业来支撑经济发展,直至梁振英出任行政长官才终于在2015年设立“创新及科技局”,可惜为时已晚,香港在创科发展方面已浪费了很多年,远远落后于内地城市。

来到今天,香港要吸引全球创科专才、成为创新科技中心,除了投放资源,更要具策略地聚焦发展。我认为应发展适合香港的高端产业、先进的制造业而非传统制造业。因此,新一届政府架构改组把“创新及科技局”改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是非常与时并进的做法。

年轻人将有更好出路

总结而言,我相信香港在国家全力支持下,把握新田科技城项目的机遇,搞好经济与创科,好好融入大湾局发展,年轻人将有更好的出路,一起开创香港的下一个25年。

来源:文汇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