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闻背后/推动跨境医疗合作是大势所趋
工联会于过去两个月,进行了一项跨境医疗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港人及超过九成内地港人支持香港与内地推动跨境医疗合作,并赞成特区政府资助在医管局登记的港人,可以到港大深圳医院等内地三甲医院看诊。
港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已逐渐成为趋势,然而,相关的政策却明显未跟上实际需求。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9年年底已有逾53万名本港居民在广东省逗留半年或以上,占全港人口约6%。6%这个数字看上去不大,但其实并未完全反映出港人对内地医疗服务的需求。
工联会早前访问约900名市民,包括内地港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长期病患者,需要定时覆诊,逾六成受访者表示正轮候专科门诊或手术,当中有四成人认为本港公立医院轮候时间过长,亦有逾三成人指出私营医院收费高昂,难以负担。另一边厢,受新冠疫情影响,身处内地的港人可能无法如期回港覆诊,特区政府早前推出了特别支援计划,资助患者往港大深圳医院看病,截至今年3月31日,港大深圳医院已经安排了逾42000个诊症预约,并为超过35000人提供了诊症服务。从这两个例子,都可以看出港人对内地求医的巨大需求。
反过来说,这个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有力驳斥了一些人对内地医疗质素的偏见,其实在第五波疫情期间内地援港医护的贡献,就充分证明内地医护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即使身处“客场”,他们仍能发挥出最佳表现。当香港继续深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越来越多港人投身大湾区发展,可以预见对内地医疗的需求也会继续增加。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潜在需求面前,跨境看病却仍有不少现实中的困难需要克服。比如调查中,有约四成受访者表示在内地求医费用较高,主要原因是两地病历没有互相认证,因此需要花巨额费用在重复检查上;另有约25%受访者则指出内地没有香港常用或合适的药物。
有长居广州的退休港人表示,虽然特区政府早前资助港人到港大深圳医院求诊的计划可以照顾到其一部分医疗需要,但年长者可能不便于行,长远而言难以应付来回深圳覆诊,认为如果计划能扩展至大湾区其他城市,对内地港人而言会更好。
跨境医疗需解决三个问题
简单来说,现时跨境医疗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外乎三个:缺互认、高费用、少选择。特区政府日后改善或推出新政策时,亦应该针对这三点来作出调整。
首先是缺互认的问题,尽快促进两地医疗病历互认应是当务之急,如此可以省免重复检查的必要和时间,也能很大程度上节省患者的支出。此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年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港澳药械通”,允许在大湾区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本港注册的药剂制品,以及使用临床急需、本港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的医疗仪器。特区政府应争取就“港澳药械通”涵盖的药物范围作适当扩展,如此内地港人的常用药物便能加快批核,不用两地奔走。
其次是高费用问题,特区政府应检讨现时医疗券的适用范围,可以考虑用作购买内地医保,减轻市民负担。另外,特区政府目前的特别支援计划也需要恒常化,这样一来,即便疫情过后,内地港人也能享受到相关资助,满足其长远需要。
同时,两者的适用范围亦可以扩大至大湾区内地九市其他三甲医院,解决少选择的问题。例如现时特别支援计划主要针对的是需要覆诊的人士,当局应考虑将之扩展至资助包括专科手术在内的服务,以便长期病患可以得到最适切的治疗。
此外,特区政府亦可以资助更多本港医疗机构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设分院,这不单是为了造福市民,也是有效利用大湾区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本地医疗服务,合两地之所长,为两地居民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也符合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一流湾区的目标。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韦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