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拍摄的冲虚观洗药池,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罗浮山摩崖石刻不仅是广东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后人了解掌握罗浮山文化以及发展历程提供参考,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摩崖石刻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刻不容缓。
罗浮山成名于秦汉,鼎盛于晋唐,但一些石刻尤其是唐宋之前的石刻至今荡然无存,十分可惜。
此外,“坡仙旧址”上方本来有摩崖石刻“太伪据梧台”。清代著名学者顾嗣立有诗:“据梧台作床,钓水石容膝。树影涵波光,中有东坡室。”而现实情况是,石刻早已被水泥覆盖,更遑论年代更早的东坡山房,让人遗憾痛惜。
与“坡仙旧址”境遇相同的还有“黄龙峒口”,其为明代思想家、儒学家、政治家、湛若水关门弟子庞嵩所刻。庞嵩的一生,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被晚年的湛若水视为其儒学事业的传人。该摩崖原在抱珠桥附近,后被人为向西移了近百米,此举令人费解。
罗浮山作为儒释道汇聚的名山,如今唯儒家历史痕印最少。笔者在黄龙探秘时,发现一块刻有“庞嵩”字眼的石碑,可辨数十字内容,奈何倒卧观前,竟为石阶。因被青苔覆盖,被脚印磨平,石碑上的内容已逐渐不清楚,如不及时保护,依稀可见的“庞弼唐”也避免不了被时光抚平的结局。
除了各种原因造成的破坏、佚失外,在学术上,罗浮山摩崖石刻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具备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人们对它的关注、挖掘、转化、利用甚少,对在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无人提及,名副其实的“养在深闺人未识”。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