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猛于虎,高通胀正困扰全球,特别是在已发展国家,通胀率已经升到几十年来的高位,美国四月份通胀百分之八点三,贴近超过四十年高位;欧罗区四月通胀百分之七点四,创历史新高。 通胀有流动性和传导性,尤其是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是全球性的。 同时,为压抑高通胀,美国已开始加息收紧货币供应,欧洲央行亦大有机会跟随,将影响国际资金流,令环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
这两年世界经济的主要变化源自疫情,一方面封城等防控措施,令全球供应链受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为通胀升温埋下伏线。 其次,二月底爆发的俄乌冲突,触发各种制裁和禁运,扰乱货物流通,供应链更形紧张,进一步推高价格。
拆解生产链推高成本
通胀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去全球化。 始于欧美近年冒起的民粹主义,全球贸易逐渐由多边开放,转向单边和保护主义,互相施加关税,推高了产品的价格,同时为了追求基本商品供应自给自足,把原来在全球分工的生产链拆解迁回本国,放弃成本较低、生产工艺较高的供应,拉高生产成本,消费者要付出更高价格,却换来质素较次的产品。
高通胀如何化解? 以上三个推高通胀的因素中,如果疫情属大自然的不可抗力,那么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都是人为可控的,未来能否改善,全看各地决策者有否化解分歧的诚意和视野。 因应国内通胀飙升的压力,美国总统拜登表示正考虑削减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这其实正反映关税战、高通胀没有赢家,全球皆输。
控制通胀维持创新力
过去数十年,全球化为世界开创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年代,企业不断优化供应链,削减成本,鼓励专业化,并强化了投资研发的动机,推动了知识和技术的跨境传播,最终提升了全球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当过去的模式走到极致,盛极而转也是正常的事,但急于扭转、脱,容易造成波动,物价走高是其一,削弱技术创新或是其二,假如这些负面影响长远伴随,结果未必是大家可以承受的。
世界也许难以回复过去高度全球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度降低彼此的依存度、减少摩擦和碰撞也不一定是坏事,而无论在控制通胀和维持创新力的角度来看,世界经贸关系都必须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李民斌
全国政协委员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