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华县博物馆,陈列着从狮雄山遗址出土的陶片、板瓦、筒瓦、瓦当、陶器、石器、铁器、碳化植物种子等文物,这些出土的文物,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证明,成为研究粤东北的秦汉文化的“瑰宝”。
“共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价值较高及比较完整的有300多件(套)。”据五华县博物馆馆长张汉彬介绍,这些文物中最具价值的是68枚钤印封泥。封泥又称“泥封”,主要用以封缄文书和封存货物,是古代封缄用泥的遗存。狮雄山出土的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等文字。
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粤东有揭岭(揭阳岭),揭岭以南有揭阳,而“揭”通“楬”。有专家认为,“定楬”当为“平定揭岭”的意思,“定楬丞印”或是“定楬”这个地方官员的印章钤印;而“蕃”字说明狮雄山秦汉城址与秦时南海郡郡治“蕃禺”有联系往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尚杰在《五华狮雄山》一书中认为:“文字材料的发现,确定其(狮雄山遗址)为秦和南越国时期所设‘定楬道’之治所,纠正了过去将狮雄山秦汉城址整体作为赵佗所筑‘长乐台’的认识;同时,也为探索岭南地区南越国建立之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汉彬告诉记者,狮雄山遗址的五次挖掘引来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很多考古专家和研究秦汉文化的学者慕名前来参观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目前挖掘的几个坑址只是整个狮雄山遗址的“冰山一角”,狮雄山或许藏有更多更大的文化宝藏。
历史的迷雾还有待狮雄山遗址的进一步挖掘才能解开。无论如何,狮雄山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成为了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对揭示秦汉王朝与南越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以及岭南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均有重要价值。
狮雄山遗址“定楬之印”。
狮雄山遗址出土的文物。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