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遗址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的狮雄山遗址,是秦汉南越国时期的一处大型建筑遗址。2011年8月被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为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10月12日,梅州市公布「梅州十景」系列评选结果,其中五华县狮雄山遗址获评“梅州文十景”,狮雄山的远古神秘和独特的秦汉遗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南越国”“赵佗”“长乐台”“考古”……一连串的关键词让人思绪万千。
五华山下的越王台
从梅州五华县城水寨镇出发,驾车行驶约20多公里,就可到达千年古镇——华城。
华城镇,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称长乐镇。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因县治长乐镇设立了长乐县。民国三年(1914年),为了不与福建、湖北两省的长乐县名雷同,又因长乐镇内有五华山,于是改县名为五华,并将长乐镇改为华城镇。
“五华山下越王台,故址犹存卓氏宅。传闻基石大专车,乃令毁弃无遗迹。”清朝举人温训在《越王台怀古》中写下无尽的追思,作为《长乐县志》的编纂人,他认为「越王台」就是南越王赵佗在长乐镇建立的“长乐台”。
史料记载,赵佗统治南越国时在岭南地区筑了4个行宫(台),分别是广州朝汉台、广州越秀山越王台、新兴白鹿台、五华长乐台。明末清初学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四台)在长乐县五华山下者,曰长乐,佗受汉封时所筑。”
狮雄山位于华城镇东南方向的塔岗村,远看像一头雄狮,因而得名“狮雄”。“五华山”是否就是“狮雄山”目前无法定论,但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在狮雄山采集到一批蝇纹瓦片和戳印方格纹陶片,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复查,认定该遗址为汉代建筑遗址。随后,从1984—1990年历经四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根据出土文物论证,该遗址为西汉前期南越国王赵佗所筑(高台建筑—长乐台)。2010年11月在原保护范围以外横竖一公里大范围展开了第五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进一步发现了大量东周、秦、汉、唐、宋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用品遗存。同时,还发现有建筑基址、排水沟、陶窑、水井、灰坑、灰沟等大量遗迹。
据了解,目前狮雄山遗址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秦汉时期遗迹主要分布于狮雄山南面山冈的四级台地上,高台被环绕壕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文物挖掘后,考古专家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技术填埋保护。
狮雄山遗址“定楬之印”。
文/图 危健峰 张炳锋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