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之下如何独善其身

2022-05-18 09:36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2022年已经过去五个月,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亦陆续出炉,数据显示出全球通胀升温已成为趋势,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3月份CPI同比上升8.5%,较2021年上升7.5%,为1982年以来最大升幅。 欧元区4月份的CPI同比升幅创出7.5%的历史新高。 世界银行表示,全球109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约有71%在2021年出现了5%或更高幅度的通胀,达到2020年底的两倍。

目前欧美等国若想压抑高通胀,只有收紧货币政策一种手段,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这也是为何美国联储局和英国央行,近期频频释放即将大幅度加息和缩表的信号。 可是若欧美收紧财政政策的速度过快,必然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冲击,再加上通胀或因俄乌战事和疫情持续,全球经济很可能被欧美拖累。

中国通胀数据一枝独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世界各地通胀飙升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则将通胀维持在较低水平。 中国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2.1%,虽然涨幅比3月份的数字扩大0.6个百分点,但综观1至4月的平均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

其实在全球经济疫后复苏的情况下,各国本应该减息或者继续保持低息环境,以刺激经济稳步复苏。 然而疫情以来,全球超级放水为通胀培养了极佳的温床,大范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必然的结果就是各国货币购买力的不同程度下降,进而导致通胀。 面对屡创新高的通胀,欧美各国只能逆周期加息,这变相是向其他国家输出风险,使全球经济环境变得更不稳定。

与欧美不同,中国在货币和金融政策上的取态正好与欧美国家相反。 一方面,我国强调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长久以来,中国都坚守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过去两年以“精准滴灌”取代盲目“放水”,令市场没有出现资金泛滥的情况,为货币政策换来了更多可调节和操作的空间,变相使中央有更多宏观调节的手段来稳定经济。

另一方面,中国得益于国内体制,能够保障经济战略及政策的可持续性和连贯性,因此政府可以做出相对更为长远的部署,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提前做好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部署,确保国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保持社会稳定。

港须警惕输入型通胀

受到俄乌战事、全球性通胀、供应链受阻、疫情持续,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环球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急速升温,若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通胀情况持续,并引发溢出效应,恐会拖累全球经济陷入长时间的滞胀泥沼,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的香港,必须小心欧美输出的滞胀风险。

本港在提防欧美输出滞胀风险的同时,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短期刺激经济措施,而是要提前拟定好应对滞胀的策略,尽可能减低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同时亦可考虑将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从欧美转移至目前国际经贸合作最频密的亚太地区,深拓东盟、RCEP等协定的发展机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来源:香港商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