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北部都会区 写下大湾区发展光辉一页

2022-05-07 07:55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新界,而新界的发展则离不开北部都会区。 香港超过一半的土地都在新界,本港发展的潜力都集中在新界,长远解决香港土地房屋问题的办法也在新界。 因此,今届政府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是很有前瞻性的,也能够解决眼下逼切的土地供应问题。 北部都会区的土地基本都是现成的,而且某些地区本身已经发展起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这与政府另一个大计划“明日大屿愿景”明显不同,那里的人工岛不是现成的,虽然规模宏大,可以解决长远的土地供应问题,但难解短中期燃眉之急。 期望新一届政府重视发展北部都会区,用好港深边境一带的土地资源,尽快落实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告别㓥房”的要求。

尽快落实“告别㓥房”

笔者曾于北区就读中学,还记得以前北区人流少,发展相对滞后。 但随着香港不断发展,罗湖口岸成为世界最繁忙的口岸,大大促进了上水和粉岭的发展,北区也从此起了根本的变化。 受惠于与内地的互动,北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街道承载力不足、地区经济活动过于单一等社区问题,影响区内民生,一直苦无解决办法。 其实,北区区内的问题,也是本港土地问题的一个缩影。 如果港深边境一带的发展更全面、更完善,有更多的居住空间和不同种类的商业活动,自然就不会出现人流都挤在上水某几条街道的情况。 而如果发展的空间更多,商业活动也就可以更多元化。

根据政府的说法,北部都会区包含四大概念:空间拓新、观念更新、政策创新、机制革新。 四大概念可以分成两组,前两者是土地发展观,后两者是制度建设观。 政府想于土地发展观来一个自我革命,就要打破过去新市镇和新发展区的框架。 香港史上从未试过有一大片跨区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项目去规划。 早期的荃湾、沙田,较后期的天水围、东涌,一开始都是以住宅加商场的模式去设计的。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开展容易,缺点是当区的经济活动不足以为新区的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大量居民必须跨区就业,长远带来其他问题。 其实,以往的规划并非没有考虑就业问题,而是几十年前深圳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新界都是以工业区为主,没有具规模的商业区。 这是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新界的经济发展。

深圳发展好 边境机遇大增

如今时过境迁,随着深圳发展起来,边境地区机遇大增。 北区都会区并不是由零开始,而是建基于现有的发展成果,策略性地规划不同区块的功能。 由此勾划出深圳湾优质发展区、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新田科技城,以及扩大古洞北新发展区。 这种模式不再是以新市镇为单位的住宅发展,而是要为每个区块赋予不同功能。 而这些不同的功能服务于四大目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完善港深融合的模式,以及构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掣。 由此可见,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并不纯粹为了住屋,而是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确保每一个部分的土地都可以充分利用,为国家发展和'一国两制'事业做贡献。

以往发展新市镇的做法,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虽然纾缓了住屋问题,却衍生就业和交通等问题。 当中的关键就是目标定得太小,不够宏观和前瞻,以致规划不够全面。 可喜的是,从本届政府提倡发展北部都会区可见,现在的特区政府已经改良了过去的发展思路,或许是受到内地城市建设经验的启发,转变为以成片统一规划的方式协同发展。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下一个比问题本身更远大的目标,在通往这个大目标的过程中,各种小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衍生其他问题,衍生出来的小问题都会被大规划消化掉。 所以,北部都会区完全符合以结果为目标的办事方针,期望新一届政府可以推动计划尽快落实上马,为香港以至大湾区发展写下光辉一页!

李圣泼

广东省政协常委、北区防火委员会主席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