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15:29:43

“契约华工” 百年间逾50万人

发布时间:2022-04-26 17:07

惠州人移居海外,有史料记载,大体始于晚唐或宋初。 循州人乘坐大海船,扬帆远航,到南洋各地,进行海口贸易,或“住蕃”。 早期移民多因通商贸易滞留当地,主要聚居在交通、贸易较发达的东南亚各地港口。

明隆庆、崇祯年间(约1567—1644年间),海禁放宽,海上贸易大为发展,出海商人十倍于昔。 明郑和七次下西洋,以马来半岛马六甲为中途站。 惠州人扬帆到马六甲,最初进行贸易,有部分人做矿工,开采锡矿,也有部分人开荒垦殖,从事农业。 至十八世纪末,到马六甲的惠州人约有3000人。 他们在那里建造中国式平房,集中居住。

惠州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朝廷腐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许多破产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被迫离乡别井到南洋谋求生路。 这些出洋谋生的人,大致有两种情况:自由移民和契约移民。 自由移民多为亲友串引挈带,也有只身铤而走险者;“契约移民”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开发殖民地和本国资源,从惠州十属地方掳掠拐贩去的大批所谓“契约华工”(俗称“猪仔”)。 这些契约华工被拐卖到海外,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苦力,过着非人的生活。 “猪仔”的出国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受尽凌辱的苦难史。 据有关史料统计,自1800年至1925年间,惠州府属十县出国的契约华工超过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