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杨侨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归侨侨眷。 经过多年的发展,归侨侨眷由“新”建设者变成了“老”建设者,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越南归侨的到来,是一股强大的动力。 除了增加大批劳动力,归侨带来的政策倾斜,使农场有了更多资源优势。 据查,上级拨给农场的安置费用有1000多万元,1978年至1982年的国家投资有755万元,两项相加超过2000万。 这大笔资金,有用于难侨衣食住行,如修路建房等,更多的是用于发展生产,为如今杨侨镇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由于柑桔场接待安置的归难侨人数众多(仅次于英红场排名第二),与联合国难民署、中侨办关系密切,外事活动频繁,接受了较多的援助项目,如固定式自动喷灌站、职业培训中心以及无病毒大棚柑桔苗等。
归侨从国外带回来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逐渐融入当地,甚至形成了杨侨镇独特的侨味。 据了解,在广梅线公路边和广梅汕铁路边,曾有归侨自筹资金开了“越华饭店”“华侨旅店”“南侨饭店”等,高峰期时有50多家。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居民在包粽子时用越南粽子馅,甚至于不少当地人还开了越南肠粉店。
在文化相融的过程中,一些越南归侨的生活习惯也逐渐改变了。 叶运生举例,在越南,红白事办得异常隆重盛大,几乎整个村都互相走动,吃上三天席面,请人表演合唱。 但现在已简化,与本地人一样。 原先归侨家庭会有的越南山歌对唱,也逐渐消失。
■1986年兴建的职业培训中心。 杨侨镇供图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