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知青归侨文化展馆内存放着收集的部分展品。 颜色艳丽的越南服饰、形状新奇的越南秤砣、破旧生铖的越南自行车、褪色老旧的木制行李箱,这些物品都承载着归难侨迁徙的历史。
归侨颜训传捐赠了通行证、秤砣、煮锅、越南货币等十余件生活用品。 每次看到这些东西,让他回想起过往的岁月。 1978年,15岁的他跟着父亲走水路乘船回国,慌忙中只拿了一些生活用品。 1979年夏天,父子两人和其他归侨停留在广西东兴接待站。
随后,全国各地的华侨农场都前来接收和安置归侨,帮着搬行李、扶老人、抱小孩,场面好不热闹,让归难侨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父子两人激动地坐上了开往杨村柑桔场的大货车,同行还有十几辆车,浩浩荡荡地驶出东兴县城。
“如今这些东西没有用了,但我也舍不得丢掉!” 颜训传说,40年多来,从越南带来的物品一直保留在家里。 “现在部分居民对越侨文化了解较少,就连侨二代、侨三代也对自己侨身分的概念很模糊,对侨迁历史、发展知之甚少。” 颜训传希望,通过文化馆的展示,能够为后代保存下这份珍贵的文化印记。
对此,杨侨镇公共服务办党支部书记叶运生深表认同。 叶运生有着20多年侨务工作经验,讲起归难侨的故事,他滔滔不绝。 上世纪中期,大批海外华侨回国,华侨农场应运而生。 广东是全国华侨农场数量最多的省份,共有23个华侨农场。 惠州有两个华侨农场安置归难侨,杨村柑桔场就是其中一个。
杨村柑桔场于1951年创办,因归侨的到来,后更名为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 为了安置好大量的越南归难侨,1978年,杨村华侨柑桔场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盖起了十多万平方砖瓦平房,还购置了大批的物资与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那时候,人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归侨黄华德回忆道。
杨村华侨柑桔场重视归难侨的工作安排。 从进场第一天起,符合职工条件、身体健康的归侨均被吸收为农场正式职工,享受国营企业职工薪资和福利待遇。 年老体弱的归侨,农场也给予临时困难生活补助,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归侨在这里为新生活打拼。 数千名难侨职工迅速成为各分场、生产队柑桔生产的主力军,为促进柑桔生产、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侨职工有了大施拳脚、大显身手的机会,涌现了众多的种柑能手以及职工津津乐道的种柑超产万元户。
■图为知青归侨文化展馆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