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原杨村华侨柑桔场),曾是20世纪亚洲最大柑桔生产基地,1978-1979年间接收安置8000多名越南归难侨。目前,归侨、侨眷占全镇人口超过1/3。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与当地融合,形成杨侨镇的归侨特色。在如此多元环境下,杨侨镇包容开放的特质,领风气之先。
在坪塘办事处华侨新村,一栋栋二层楼房排列整齐,部分房屋悬挂着侨心居的招牌。 村内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处处绿树成荫,环境舒适幽静。 初秋闲时,村民三三两两坐在屋前闲聊干活,脸上笑容质朴。
宋启元一家围坐在家门口,向记者诉说着当年行走在中国与越南间沧桑的岁月。 宋启元祖籍广西,祖上三四代就到越南定居、生儿育女。 1979年,宋启元夫妇抱着刚两岁的小孩回国,此后一直在柑桔场工作,直至退休。 现在他开了间小卖部,每月有近5000元的退休金。 宋启元一家非常满足。
60岁的归侨李永富吃完午饭,坐在屋前休闲地喝着茶。 家门口种植着两棵树凤梨,种子是从越南带来,这是全家唯一与越南有关的物品了。 在树下,他打开话匣子,其17岁便跟着父母回国,后在柑桔场工作。 2003年,他承包村里土地开展种植养殖。 “多亏了政府政策支持,十多年来,租金一直都是80元/亩。” 李永富介绍,现在父辈每月有几千元的退休金,自己创业多年有了点积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 “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生活无忧!” 李永富展露笑颜说道。
宋启元、李永富的生活是杨侨镇归侨、侨眷的缩影。 这里曾经安置8000余名越南归侨,如今已繁衍至13000多人,占杨侨镇总人口超过1/3。 一直以来,归侨在生产、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关怀。 近年来,杨侨镇更是启动归难侨安居工程和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4414户危房户,改善了归侨及侨眷的居住环境。
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下,他们发挥各自的本领,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生活稳定。 “归侨们的生活一步一步变好,在住房、看病、读书等方面的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 归侨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水平都与当地居民无异,日子越过越好了。” 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透露,甚至有很多当地村民都很羡慕归侨。
为了再现华侨回国的奋斗史和成就史,杨侨镇党委副书记何启文介绍,该镇已于2020年建成三层总建筑面积逾1300平方米的知青归侨文化馆,目前正在收集展品和进行布展前期准备,将以实物还原、图片文字记载和多媒体影像等多方式对外展示。 据悉,这可能是全国首家以知青和归侨文化为主题的镇级展览馆。 未来,可将历史文化项目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助力杨侨越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归侨正在制作小巧的越南粽。
坪塘办事处华侨新村环境舒适。杨桥镇供图
原柑桔场归侨开启新生活。杨桥镇供图
知青归侨文化展馆投资200余万,将再现华侨归国的历史。
文/图 李海婵 杨锦强 邓秋娣
星岛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