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吸引观众眼球的不仅是其剧情,炫酷的甲胄也同样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剧中共展示了300余套甲胄,其中197套来自何东明团队。
谈起与甲胄的渊源,何东明表示:“还得从孩时讲起。”何东明是典型的客家人,85后的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古代战争故事题材的连环画、画册,听单田芳的评书。“这让我了解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英雄故事,里面有大量对武将以及武备的细节描述,引人入胜,让我对甲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东明说,“杨家将里面这些盔甲,还有《大闹天宫》里,孙悟空和7个魔怪一起结拜时穿的盔甲,我很想全部复制出来。”
受此影响,他非常喜欢自己制作玩具。读小学时,何东明就照着画册用纸做出了第一套盔甲。读初中时,他就会开始尝试动手制作盔甲。一放暑假,他就会去废品收购站,以一角钱一个易拉罐底片与店主交易,收购制作盔甲的材料。但往往暑假过去,底片收集差不多了,制作盔甲的时间却几乎没有了,或者制作出的是一件失败的盔甲。
参加工作之后,何东明忙于事业,盔甲梦暂时搁浅。2009年,电影《日本的最后武士》再次将何东明心底的梦想唤醒了。何东明发现,一直以来,他对甲胄热情丝毫不减,决定买一套,却发现一件精致的盔甲要价八九万元,他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既然买不起,就干脆自己动手做一件吧。”这个念头从萧何脑子里冒出。
说干就干,每个月何东明从自己的工资拿出2000元作为制作资金,每天除了上班,就到处查找古代盔甲的各种文献资料,甚至翻阅国内外的论文。那时,网上有一个古代盔甲爱好者的专业论坛。何东明常泡在这个论坛里,和盔甲爱好者们进行交流。
最初当然是困难重重的,作为新手,他只能依照史籍以及现有的研究数据慢慢摸索。在样式繁多、各个朝代的甲胄中选定要复原的铠甲,拆分铠甲的结构,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剖析铠甲连接的方式,如何制作书中没有提到的结构,摸索如何用绳子编缀铠甲,查数据,反复试错……
敲敲打打了3年,何东明萌生了更大的想法:辞掉在工厂的工作,成立盔甲工作室,专心复制古代盔甲。因为在复制古代盔甲的过程中,论坛上有人开始向他下单定制,这让他觉得,复制古代盔甲不仅有市场,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2012年在惠阳成立“萧何国甲工作室”以来,何东明沉浸在史籍数据中寻找甲胄的身影,从考古记载、出土文物到历史文献壁画雕塑,不断精进自己的制作工艺。截至目前,整个团队已经有20号人,制作甲胄1000多套,主要销售给国内甲胄爱好者和博物馆,比如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广州的南越王宫博物馆等。“湖北随州博物馆曾请我复制了8套清代甲衣,其它只是进行一些修复工作。我们在国内陈列最远的甲胄,是在位于西藏的一座庙宇里面。当地的信众将两套甲胄奉为金甲武士,你如果去西藏旅游,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献上白色的哈达。”